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传承千年的奥秘

四川政协报 2019-07-10 11:32 大字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桐油就被用到了油纸伞的制作工艺里面,油纸伞也正是因此而得名。

上油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只有纸面涂上特殊配方的桐油后,才能增加纸的强度,纸会变得柔韧、耐磨、防水,否则即使前面的每一道工序都不出差错,也只能是白忙活。

上油的是一位老师傅。“这是事先熬熟的桐油。”他用布团蘸上桐油,在伞的正反两面滚涂,使其充分渗透伞纸。老师傅说,刷多刷少、刷油的力度都有讲究,必须适中才行。

纸伞上完桐油晾干后,还有一道最有特色却是最为繁琐的工序,叫“穿伞”。一屋的女工们,每人手里拿把伞,头埋在伞下,飞针走线,撑骨上下两端钻有五、六排小孔,艺人们将事先编好的五色丝线,按照顺序,穿渡在伞骨之间,每一层的颜色图案都不相同,穿渡的针法也各不相同。穿渡过的伞,美观的同时,还能给伞的撑骨起到加固的作用。

“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消算。”一把油纸伞从最初的选料,经过削伞架、上伞杆、打小孔、装伞键、绕伞圈、裱伞纸、糊伞边、收伞卷、画伞、刷桐油、穿伞线等之后,才是最后的成品,大小工序近百道,真是传统手工,慢工细活。也只有这样制作出来的油纸伞才能反复支撑上千次,不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不漏水。我想,油纸伞传承千年的奥秘,或许正是在此吧。

随着张师傅的指尖舞蹈,伞的骨架很快成形了。

一把伞需要多少根长骨?“普通油纸伞需要28根。根据油纸伞的大小,长骨的数量可变化,但是每次要以4条的数量来增减。”张师傅边干活边比划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整个伞面受力均匀,最合乎力学原理。

一副伞架的成形,需长骨与撑骨相互支撑。撑骨的做法和长骨一样,只是长度短一半左右。

骨架做好后还要挖槽、钻眼、穿线,再装上提前做好的伞柄、伞顶、伞托,雏形就出来了。

“别看只是个伞架,背后有看不见的功夫。”张师傅说,为了让伞骨结实耐用不变形,各种部件都要做防腐、防虫、防变形处理,木头做的伞托等部件需在水中浸泡24个小时,使木头中的树脂和胶质分解出来,这样插接伞骨时,伞托才不会断裂。

竹子易遭虫蛀、发生霉变,所以,手工削好的伞架还必须进行严格的高温蒸煮、太阳暴晒及烘烤。小小一把伞,所选用的材料全部来自自然,仅是前期工序就多达20多道,制作过程又全部由手工完成,不消耗一点能源,非常符合我们提倡的环保理念。

一把伞上,伞键是控制开合的关键零件。伞键相当于伞的“开关”,同时也用来支撑整个伞骨和伞面的重量,而且要保证多次使用不损坏,所以伞键的制作,是制伞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只见张师傅先在伞柄的特定位置上开一个长方形的槽,根据槽的大小,拿起一片宽2公分、长约10公分的竹片,将一头削成一个斜角,斜插入槽中,再用蔑刀简单修整几下,一个弹跳自如的伞键就安装完毕了。

“这东西看着简单,却包含着借力反弹的巧妙‘道道儿’,我天天做,闭着眼睛都能弄合适,一般人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要做好几个才能做出一个合格的。”

削骨、装柄,钻孔、拼架,竹子在张师傅手里,犹如魔术道具,说变就变,随心所欲。那被调试着的伞架一张一合,像一朵朵盛开的竹花,别样的美丽。

?历史悠久的甲路伞

行走婺源,如在画中。甲路村位于婺源西北部,是一个千年古村,村中有条古驿道,为旧时上达徽州下通饶州的甲道,意即最好的道路,“甲路村”因此而得名。

甲路纸伞传统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戴根盛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领着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车间,耐心讲解手工制伞的过程。每一个车间里,忙碌的工人都聚精会神地沉浸在各自的工序中,竹条、伞面、桐油、笔墨与色彩,一个个美丽迷人的“音符”不断跳跃着,浪漫而生动。

婺源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在康熙甲戌年(1694年),被列入《婺源县志》“货属篇”,并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发展到清末,甲路纸伞产业已经非常成熟,在民国时期出现了发展高潮,那时的甲路纸伞产量极大,当地制伞店铺多达36家。1936年,甲路纸伞入选国际产品博览会并获得金奖,后来在各种大赛中频频露脸并屡屡获奖。据史料记载,1943年甲路纸伞的年产量达25.2万余把,畅销全国及海外。

?削伞骨:制伞的根本

从事制伞多年的戴根盛老师说,甲路纸伞的制作工艺流程十分复杂,全为手工。一把好伞的基础,是一个结实的伞骨。削伞骨,简单的三个字,却是一把油纸伞的根本,光是这个过程,就包含了几十道工序。

跟随戴老师,我们来到伞骨配套车间,老师傅张连法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伞架。张师傅家祖传做伞,他专注这项手艺已有几十年了,对一把伞成形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

为了使油纸伞收拢时严丝合缝,每一把伞的骨架必须出自同一根竹筒,这样选材,竹节的位置统一,才能保证一把伞既收放自如,又美观漂亮。“同出一竹,裹护以内。”张师傅说,“支撑伞面的是长骨,托住伞面的叫撑骨。长骨和撑骨的好赖,决定了一把伞质量的好坏。”张师傅操起一段长约50公分、直径约10余公分削去青皮的竹筒放在腿上,将一把特制的卡尺比在筒口上,竹筒在腿上一滚,筒上就留下一条横线。然后再把竹筒竖起来,将刀斜比在竹筒上,竹筒一滚,筒上又留下一条斜线。此时他用标有刻度的砍刀将竹筒劈成宽度均匀的竹条。

张师傅技艺非常熟练,他刀削伞骨,每刀下去,虽是靠眼力、手感,却仿佛编了程序般准确。张师傅告诉我,这些竹条是伞的长骨,长骨上留下的横线记号是在长骨上打眼以安装撑骨的节点,斜线是给这些长骨“排队”做统一编号的记号,保证长骨按顺序装起来。“一个竹筒分割成的这些长骨,最多可以制作三副伞架。我的手里,一根都不会浪费。”

看着张师傅的手在竹筒上飞舞,我心中不由得对工匠们的智慧敬佩万分。

诗情画意源自手工细作

“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江南的油纸伞以婺源甲路纸伞最负盛名。在一个和风细雨的日子里,我们慕名来到婺源甲路村,探寻这里手工制作油纸伞的老手艺。

?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

“如此多的工序,每一道都有讲究!”跟随戴根盛,我们来到裱伞车间,戴老师的侄子戴开祥正在绕伞圈。戴开祥学艺从业有好几年了,只见他将组装好的伞架撑开放在支架上,左手拿着一个两边有弧形凹槽的网尺,将相邻的两支长骨固定成一定的角度,右手持一截穿着细线的竹筒,在长骨上绕两圈,然后转动到下一根,细细的丝线便将长骨均匀地固定在一起。如此重复,不一会儿就绕上了五道边线,伞骨上便如蜘蛛织网一般结起一个美丽的网。戴开祥说,网尺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调整伞骨间的距离。缠好线的伞架,便粗具雏形了。

裱伞面,简单说来就是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这是女师傅们大展身手的绝活。一位姓张的大妈裱纸的速度飞快,几分钟就能裱好一把。她将裁成扇形伞页的皮纸按纹理放好,然后用特制竹签顺着长骨轻抚纸面,使之略有下陷,再拿棕刷沿长骨抚平纸面,使其充分黏附在骨架上。“整个伞的纸面要贴得干净漂亮,主要就看手上的功夫。”

原来,纸和竹子的黏合,胶水要涂得厚薄均匀,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到最后伞的成型,这是油纸伞制作中挺重要的一道工序,是对工匠们的认真与耐心的考验。

接下来的伞面绘制也很讲究。在伞上作画的是夫妻两人,只见已画好的伞面上有栩栩如生的花鸟、姿态优美的仕女、山清水秀的风景等图案。这些图案寄情寓意,在实用之外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简直就是工艺品。戴根盛说,民国时期甲路曾有位叫张祖汉的伞面画师,画技十分传神,画作形象逼真,民间都以收藏他所画之伞为荣。

攻 略

交通:甲路村距婺源县城40公里,自驾车沿S304省道或S201省道均可到达。自由行可以在婺源乘乡村公交到达。

美食:粉蒸肉、糊豆腐、荷包红鲤鱼、野蕨菜、蒸汽糕、木心果、灰汁果、野艾果等。

■影 子 文/图

新闻推荐

经开区多举措保障减税降费落地见效

本报讯7月8日上午,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沈志刚主持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集中开展减税降费相关政策学习。党工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