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垃圾分类 华峰
垃圾要分类的呼吁在民间已经风起潮涌十几年了,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 “强制时代”。按照总体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45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但我们看到,当垃圾分类立法真来临的时候,却也出现了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从上海实施的垃圾分类看,目前不少人的吐槽主要集中于,对于繁琐的分类标准人们一时还无法弄清,诸如其中干垃圾与湿垃圾的区分及有害垃圾的区分,有很多是字意不能准确表述和概括的。但实际上如果按着宣传图上所示的标准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也没有什么难度,凭人们的常识完全能够梳理清楚,只是需要额外花一些时间去了解,然后再去操作而已。或者是开始操作时繁琐一些,但习惯成自然后并不会觉得有什么麻烦。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也有利于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将习惯纳入法治轨道。对于垃圾分类,光靠自觉还不行,还得靠法律和制度的严格约束。从实践操作来看,垃圾处理只有全国性的立法才可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要将垃圾分类处理纳入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治化管理轨道,加大对垃圾分类的日常监管和处罚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分类处理新途径。垃圾分类本身是对居民习惯性认知的一种提升,之所以被称为是一场“革命”,是因为它涉及每一位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分类本质上就是通过人人参与提高富集资源含量的过程,只不过目前条件下必须要经过居民的自觉行动才能完成。新习惯形成了就会成为一种更加文明的自然行为,受益的会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而且,这种习惯若能成为备受全社会推崇的“新时尚”,将会大大提升我们的精神文化品质,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有品位更加有文化内涵。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处罚认真,垃圾分类习惯才能成自然。都说习惯成自然,只有当一种习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举动时,才能在没有外力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而为。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相对简单,但要改变一群人的习惯,则绝非易事。一个群体,个体在思想观念、文明素养、认知方式等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很难达到统一。而要短时间内改变群体的习惯,依靠教化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采取一种强制的规训,只有触动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才可能让个体在维护自身利益时,转变习惯和行为。
一屋不洁何以洁天下。管好自家的垃圾桶,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进发的路途当中的一个必经节点。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看似很小很细很具体,却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的一场实质性演练,需要各方治理力量的协调配合。实行生活垃圾全程管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推进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它还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新闻推荐
最近,大连老人刘增盛乘坐地铁时挂出“毋需让座”提示牌,引发了关注。据报道,刘增盛老人今年76岁,每天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他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