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36位村医集体辞职背后的真问题

济南日报 2019-07-09 11:31 大字

黎青 作

□敬一山

近日,河南省通许县朱砂镇36名村医集体辞职信在网络引发热议。辞职信上说,“我们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上级拨款越来越多,到村医手里的钱越来越少,工资发放不到位,上级层层克扣,现在我们村医已经生活不能自理。”

据7月8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河南通许县人民政府在其官网发布通报称,经调查,县有关部门在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等资金方面存在迟延,但无村级定点医疗机构和村医被克扣现象,“基本药物价格成倍加价”“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年年加码,村医工作不堪重负”等问题也不存在。

以“乡村医生”为关键词搜索,可以发现呼吁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反映各种补贴发放不到位的文章比比皆是。同样在河南省通许县,一位乡村医生身份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谈到了“对村医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克扣”现象。对这个现象,马文芳提出的根治建议,就是解决村医的身份和待遇问题。

现在的乡村医生其实更接近于“临时工”,没有正式的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编制,就是拿钱干活的雇佣身份。本来如果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思维,多劳多得也没什么问题。可现实中,他们不是公职身份,却又承担很多公共医疗服务的工作,比如村民健康电子档案的管理、体检、健康教育等,而很多这类工作的价值回报,在现有工资或者补贴中又没有清晰体现。用直白的话说,就是“干得多,拿得少”。

通许县这次36位乡村医生集体辞职事件,在引发巨大关注的情境下,地方官员公然撒谎不太可能,更可能的解释是这属于“制度性缺陷”。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中,乡村医生本就被设定为“编外补充队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所以,要理解这次乡村医生集体辞职的风波,除了具体核实清楚是否存在层层克扣现象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乡村医生。如果我们认同“健康的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基层民众都需要类似于家庭医生一样的健康守护人角色,那就有必要给乡村医生更好的待遇、更明确的身份。

新闻推荐

用共赢的理念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新问题

老人该不该在早高峰时搭乘公交车?这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近年来却经常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想要借此表达的自然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