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细品《巴库油田》

广安日报 2019-07-07 01:01 大字

□郭晓林

有本书,一本老、旧、无名之书,似乎已经被人遗忘,它就是《巴库油田》。网上没有,加之阿塞拜疆国家又小,所以不被人重视、关注,长期被小看和忽视,在当下更是被忽略和遗忘。

《巴库油田》是一部短篇小说,讲述的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原苏联加盟共和国阿塞拜疆(书中称阿捷尔拜疆)的巴库开采海底石油的故事。青年人泰尔从乡下来到巴库,在朋友查米尔、工友沙曼达尔、老领班腊马尚、井区经理库德腊特、党委书记亚斯拉诺夫的帮助下,由不成熟逐渐成熟、不坚强到坚强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恶劣天气下,矿区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海上钻井平台奋力搏斗的故事,表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一心为公的无畏精神。有关泰尔和娜索娃的恋爱情节,也描写得生动细腻,十分感人。《巴库油田》原名《阿普舍隆》,为苏联名著,曾获1949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作者以闻名世界的石油产地巴库为背景,描绘出苏联工业城市一幅极其生动的图画。作者密赫季·古谢因,因这部书的成功而获得了光荣的斯大林奖金。《巴库油田》由李济生翻译,1954年10月在中国发行,竖排本,繁体字,距今已65年。

读完掩卷,书中出现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尤其是书中的光滑的柏油马路、电话号码、意味着奖金、里海边的海底油井、家庭音乐老师等景象,在经历过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才感到不再陌生。这些词语意味着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比我们早了半个多世纪,而当时苏联一些先进的科技和理念只是出现在译著之中,并没有为我们顶层设计的人物所关注、所重视、所引进,只是纸上谈兵的话题。落后整整半个世纪,是多么悲催的命运。不打开国门,不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只盯着“自力更生”的狭小范围,完全忽视科技的进步性和人类的共享性,共同命运、共同行动和共同发展无从着手,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人民的信仰、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力量从何谈起?

其中有一段对爱家乡的叙述极有启发,腊马尚的大儿子战争胜利归来,他在给油田青年人讲述爱家乡时说:“泰尔热爱他的家乡,由于他的家乡是很小的,他的爱也就很小了……你母亲生了你,可是你的伟大的母亲是我们的广大无涯的祖国。尽管你爱你的母亲,爱你的家,可是不要忘了,如果你除了爱你的母亲、你的家乡外,别的什么都不爱,那么你的心灵就会变成贫乏的了。你的家乡,在我们的国家里是那些最美丽的角落中的一个,可是我们要是没有了我们整个伟大的国家,那美丽的角落又会是怎样的呢?热爱家乡,家乡是国家的一部分,由家及国,由小及大,才会热爱祖国,才是大爱,才会爱到实处。”

书中还体现出了一种中苏友好的外交关系。“所有那些飞机,它们从莫斯科飞到海参崴,从巴库飞到列宁格勒,从阿拉木图飞到敖德萨”这段话,表明当时苏联对中国有管辖权的这块领土的认可。海参崴在清朝时还是中国的版土部分,后来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被沙俄强行霸占,划分出去,成为历来有争端的一块版土。阿塞拜疆地处欧亚大陆,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是我们的友好朋友,与中石油、中石化有长期能源合作。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强近邻邦交,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巴库油田》,书卷中字里行间细腻绵密的描述所透出的至情至理,极易顺理成章地与个人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契合起来,很能触动心底柔软的温情,让内心有种至真至切的平静。回首往昔,弥足珍贵,发现差距,让人用第三只眼观察未来,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不断学习借鉴吸收世界先进科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事实上,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介绍西方的科技远远超过西方介绍中国的科技,我们解放思想,引进借鉴,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努力,实现了和平崛起。“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来,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落后是要挨打的,我们不会重复明清时代曾经发生过拒绝西方文明的无奈和错误。《巴库油田》这本书虽然陈旧,但于今天启发却很深刻,意义深远重大。

新闻推荐

茅盾谈历史和历史剧

1960年9月,茅盾在杭州看了婺剧《卧薪尝胆》的演出。后又知道全国各地的数以百计的剧院和剧团在1960年秋冬和1961年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