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诗情总在画图间 陈维聪《游云台寺而作步月樵夫子原韵》》解析 □戴道华

右江日报 2019-07-04 08:51 大字

欲揽云台胜,危峰蹑足攀。

半龛连五指,一目尽千山。

曲水泓村合,浮云顽树闲。

回看炎日落,夕影照僧还。

作者陈维聪,号五云氏,广东番禺人,生卒年不详。曾随尹清(号月樵氏,广东新会人)等人行游至凌云“自粤东至此不下三千里之遥”(尹清语),并刻诗于云台山摩崖上。

这首诗,首联先交代登云台山的目的和登山的方式、心情。“欲揽云台胜”,交代登云台山的目的就是要欣赏美景。“揽”,取,采取,采摘,摘取。“云台胜”,云台山的美景,说明云台山景色早已美名在外,也说明作者是慕名而来。“危峰蹑足攀”,“危峰”,高峻陡峭的山峰,描写云台山的突兀和高峻,“攀”,爬,既写登山的方式,也说明云台山的陡峭。“蹑足”是轻轻地踏步的意思,说明作者登山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可以想象,作者走到山脚,仰望“危峰”,兴致盎然的样子。

颔联“半龛连五指,一目尽千山。”写作者登上了山顶所见的景象。“半龛”,半间供奉神佛的屋阁。写眼前的云台山寺庙,足见规模之小,看来寺庙本身并不是美景所在。也可以理解为用“半龛”借指云台山,说明云台山很小。但是,此处视野开阔,往北望去,云台山跟五指山一脉相连,群山连绵起伏,任由你驰目骋怀。“一目”,眼一望,放眼望去。

颈联“曲水泓村合,浮云顽树闲。”“曲水”,本是古时候的一种风俗“曲水流觞”。每年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在水陆相邻的地方举行宴会,认为这样可以祛除不祥,后人因引水环曲成渠,把装有酒的酒杯放入渠中,然后取渠中的酒杯而饮,相与为乐,称为曲水。此处指弯曲的泗水河。“泓村”,镇洪村。弯弯曲曲的泗水河环绕着镇洪村,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美好画面。再看山间,“浮云顽树闲”。“顽树”,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树。高崖苍树,云雾缥缈,一切都是那么地悠闲自在。闲人看闲景,闲景自然透露出作者的闲适情怀。

尾联“回看炎日落,夕影照僧还。”写作者下山途中所见所遇。太阳要落山了,不得不下山了。“回看”含留恋不舍之意,“炎日落”是回看所见之景,时间、天气、季节等信息都包含其中。下句写下山途中所遇。“夕影”,夕阳。夕阳余晖里,外出的僧人也回山了。这是一个有趣而略有遗憾的画面,在山上等了半天不见僧人,见到人时已下山了。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按现在的分类法叫纪游诗。一首纪游诗少不了时间、行程、见闻等要素,记叙、描写是必用之法。时间、行程、见闻等需要巧妙地蕴含在记叙、描写之中。这首诗记叙的句子是第一、第二句和第七句,这三句交代了行程和时间。其中对时间的交代在第七句,比较隐蔽。

关于见闻,作者用了颔联、颈联和尾联三组诗句描绘了三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是颔联,可概括为“群峰远眺图”。在颔联的两句诗中,作者用了四个数字,“半龛”和“五指”、“一目”和“千山”,有少和多的对比,有近和远的层次,有简单和复杂的映衬。作者采取平视的角度,从眼前的半间庙宇延展开去,放眼连绵起伏的群山,写山景的壮阔和悠远。登山则情满于山,开阔的视野,自然会产生山景般壮阔和悠远的情怀。

第二幅是颈联,可概括为“泓村俯瞰图”。此处,作者采取俯视角度,居高临下,泓村之景尽收眼底。弯曲的泗水河环护着静谧的镇洪村。轻盈的云雾在山崖苍劲的树木间悠闲地飘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幅生态完好、生活宁静的乡村图景生动地展现在眼前。闲人看闲景,闲景透露出的自然也是作者闲适的情怀。

第三幅是尾联,可概括为“夕照僧归图”。“夕影照僧还”,夕阳照着僧人,僧人迎着夕阳还山。一“照”一“还”,两个动词各为其主又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画面色彩十分鲜明,光线明暗对比有致。整幅画面大背景是静的,时间向晚,一切都趋于沉静,但是静中又是有动的,夕晖在变化,光彩明灭;归僧在拾级,身影慢移。这是极为出彩的一幅图。出彩的另一个表现点在于,作者在此图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玩味的有趣场景:想见僧时不见僧,不想见时偏相遇。上山的人要下山,下山的人要上山;从红尘来寻幽的人要回归红尘,从幽处偶入红尘的人要回归幽处。来来去去之间留下无尽的遐想。

纪游诗最忌流水账,一路见闻,尽数罗列,不做选择。这首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思路清晰,主旨明确,选材典型,三幅画面紧扣一个“胜”字展开,共同勾画了一派开阔悠远、秀丽平和、闲适自然的美好景象。诗中有画,很有唐人诗的韵味。

新闻推荐

我国贫困县摘帽进程过半 中西部脱贫摘帽的283个县将接受抽查

据新华网客户端消息国务院扶贫办7月2日公布,今年我国宣布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有283个,至此,全国已经有43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占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