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车不同温”彰显以人为本 ■ 张敬波
同一趟地铁列车有人嫌热有人怕冷,如何才能满足不同旅客对空调温度的需求?近日,北京地铁6号线陆续开启“同车不同温”模式,尝试分设“强冷车厢”和“弱冷车厢”,“强冷车厢”平均室内温度约为25℃,“弱冷车厢”比“强冷车厢”高2℃,乘客可根据指示标识按需乘车。
“同车不同温”,满足不同乘客的差异化需求,凸显了公共服务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由于年龄、体质和个人状况的差异,不同乘客对地铁温度的要求不同,一些地方在地铁温度设定方面虽然考虑了时间段等因素,总体上照顾了大多数乘客的需求,但在有些方面仍显简单粗放、不够人性化。此次北京地铁分设不同温度的车厢,回应广大乘客差异化、个性化的诉求,赢得好评。
公共服务精细化是大势所趋,在技术操作层面并没有多少障碍。以地铁列车“同车不同温”为例,运营方只要预设一个基准温度,通过手动程序,将一部分车厢的温度在初始温度基础上调高或者调低几度,即可精准划分“强冷车厢”和“弱冷车厢”。既然北京的地铁列车能“同车不同温”,其它地方是否也能做到?推而广之,图书馆、候车厅和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调温度,能不能也设定为“强冷区”和“弱冷区”,让服务对象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温度区域?显然难度不大。
对一些可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环节,不少部门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或者不愿想、懒得想,甚或想到了、不愿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众所周知,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看似一步之遥,但关键在于能不能积极去做,更多地从“多动口”迈向“多动手”。事实证明,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群众至上的服务理念,破除懒政思维,才能推动公共服务更加人性化、精细化。
改革没有休止符,服务永远在路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同车不同温”只是公共服务意识与水平的一个“小提升”,期待着更多职能部门增强以人为本意识,心系人民、情牵人民,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新闻推荐
6月23日,陕西大部分考生和家长拿到了刚出炉的《2019普通高校在陕招生计划汇编》。今年,高校招生在陕西有什么变化?记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