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过的照相机
我初次摆弄照相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高一那年暑假的一个早晨,两个同学兴冲冲地跑到我家。 “一块去嘉定山照相吧! ”其中一个脖子上挂着120相机的同学,面色得意地对我说。那时候照相的机会少,遇到这样的好事,我早饭都没顾上吃就和他俩上了山。问过同学才知道,他哥哥在厂子里搞宣传,爱好摄影,平时都是自己洗印照片,相机就是从他哥那里借出来的。
120照相机一个胶卷只能拍12张,所以我们基本是拍合影。在同学指导下,我也上手给他俩拍了几张。捧着照相机,我大致明白了为什么一台相机有两个镜头,设定快门速度与设定光圈大小有什么联系。只是很可惜,那次拍的照片因为多次搬家已经遗失了。
待到80年代中期彩照开始兴起时,我已经进入军校读书。有一次出海实习,我们班的战友凑钱买了几个彩色胶卷,我又找那个同学央求他哥借了台135照相机,上海产的海鸥DF-1。带着相机,我们开始了万里海疆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瞬间。实习舰靠秦皇岛码头后,我们上岸从山海关逛到北戴河,一路拍照,却在匆匆忙忙间把镜头盖遗失了。而当地好多家照相馆都说没有配件,我十分沮丧。还是班长有经验,他宽慰我道:“实习舰还要靠上海虬江码头,到时候去南京路肯定能买到。 ”这让我看到了希望。
等到在上海上岸,我和战友直奔南京路,还真买到了镜头盖,只是价格让我肉疼,要16块钱,而我当时的津贴才每个月9块钱。相机终于能够完璧归赵,我心里那块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这段经历,让我深深记住了海鸥DF-1。毕业工作后,我就筹划着也买一台。但海鸥相机是名牌货,在市面上很难买到,我又托那个同学他哥找到天真照相馆的熟人,到货的时候给我留一台。几经周折和等待,我终于花了近四百块钱把一台海鸥DF-1抱回了家。拿着这台相机,参加战友婚礼时我拍下了新人幸福的牵手,儿子出生时我定格了他懵懂的憨态,家里老人过生日时我记录了他们慈祥的笑脸。我的生活,因为这台相机而更加丰富多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随着数码时代来临,海鸥DF-1只能被我收藏了起来。随后我使用最多的是“微单”照相机,既能拍照片又能录视频,还配了一个较好的变焦头。装备上了层次,还真发挥了作用。一天早晨我听到窗外喜鹊叫个不停,到窗边一看,原来是一只小鹰捕获了一只小鸟,而一群喜鹊在周围聒噪想要分一杯羹。我赶紧拿出“微单”拍了几张照片又录了一段视频,随后配上一段文字投到报社,照片和配文隔天就刊登了。
现在,这台“微单”我也不用了,智能手机早就成了随手拍的利器,不过我仍会经常想起老相机带来的快乐时光。前一阵朋友相聚,我和他们分享了这些往事,共同的记忆让大家感叹不已。
新闻推荐
改革者的探索河南郝堂村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功,并非李昌平一个人的功劳,至少他本人是这么强调的。19年前,在湖北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