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端午情思
熊益军
五月端阳,榴花吐秀,艾蒿毓翠,角黍飘香。在这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我的思绪也随着粽子那诱人的清香飘向远方。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每每想起端午节的起源,尽管有“先民祭祀龙图腾”等多种说法,但我还是固执地坚信这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仿佛看到一位髯发花白的长者衣袂飘飘,“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虽“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他的脚步是那么坚实,神态是那么坚毅,其凛然正气足以让那些谗陷忠良的群小们心惊胆战。滔滔汨罗江,滚滚东流水,吞没的是忠臣的躯体,冲不走的是那不屈的英魂!
有时我也想,诗人原本可以有多种选择,即使不愿与奸佞小人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也可急流勇退,保持沉默,明哲保身,写写自己的诗,做做自己的学问,或者“楚材晋用”,去别国寻求栖身之所,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早日跳出那块是非之地。然而这不是屈原的性格,这不是仁人志士的性格,这不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面对恶势力的打击迫害,他义无反顾,始终坚持“美政”理想,坚持人格节操,就是遭谗被疏,流放僻远江湖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心里时刻装着黎民百姓,忧国忧民,且“虽九死其犹未悔”,抱定了以身殉国、无怨无悔的决心,这是何等高洁的境界,这是何等旷远的情怀!
爱国爱乡、忧国忧民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这一精神在屈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并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及体恤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不带有任何先决条件,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一首《离骚》不仅字字珠玑,词句精美绝伦,更因其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的爱国爱民深情而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屈平辞赋悬日月”,千百年来,一代代文人从屈原身上及其诗文中得到了人格的熏陶,汲取了精神力量,使之成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财富。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屈原抱石自沉前与渔父对话中的几句,每读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我就忍不住潸然泪下。宁可葬身鱼腹,也不愿自己纯洁无瑕的人格受到玷污,这就是先贤的气节,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这是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在华夏文明史上塑起的一座不朽丰碑!
传说屈原自沉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渔夫们驾舟奋力营救,有的拿出粽子丢到江里,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将雄黄酒倒进江里以药晕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寒暑易节,暮往朝来,尽管时光已流过悠悠两千余载,时世早已沧海桑田,然而今天每到端午节,人们依然要裹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举办各种民俗活动,来纪念和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可见,为国为民而献身的人老百姓是不会忘怀的,屈原永远活在亿万华夏儿女的心里!
一只小小的粽子传承着两千余年的历史,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寄托着老百姓对先贤的怀念和景仰。它是用《离骚》那不朽的诗句包裹的,是用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浸润的,里面装满了忠贞和爱国情怀。
朋友,今天我们过端午,在享受粽子那清香黏糯滋味的同时,你是否想起了先贤不屈的英魂,是否又一次为“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所深深打动?
愿爱国主义精神在你我心中永驻!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叶锋)5月份是执行社保费降率政策后首个征期。为确保缴费人及时了解新政,享受减税降费红利,江南产业集中区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