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聚才留人要多考虑“综合性指标”

西昌都市报 2019-06-19 07:37 大字

彭华民(南京大学社会建设与社工研究院院长)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并非最近才有。几年来,教育部曾多次发文强调,不鼓励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到中西部地区挖人才。2018年10月,教育部甚至明确禁止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学强挖其他地区学校的长江学者。

不过,教育部虽然呼吁了很多年,但大多停留在“不鼓励”“呼吁”等软约束上,没有出台足够有效的惩罚的硬约束。而在高校学科评估体系中,“师资队伍与资源”又是很重要的一项指标,所以一些东部地区高校明知有政策,仍在偷偷挖。

通常来说,人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责任、任务和危机。因此,哪个地方最有助于学者们妥善处理这些任务和危机,哪个地方就是他最愿意流入的选择。

未成家的青年学者更看重学科平台。因为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靠前的高校学科,往往带有很多隐性优势。比如,可以有更多机会与高水平的同行进行学术对话交流,这对青年学者成长成才大有裨益。

一个高校的学科发展得越好,人才能获得的资源就越多;人才越多,学科也越好;好学科越多,学校也就越好,也就越吸引人才。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有一个问题是,学校的经费通常来自中央、地方政府、高效自筹、校友和企业捐赠等,而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校和东部地区高校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样就形成了青年学者越来越多地往东部发达地区高校集中的马太效应。

而对于拖家带口的学者来说,他们如果要流动,除了要考虑自身学术事业发展之外,还不得不考虑家庭生活因素。这些因素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孩子上学问题。在一个各方面的生活指标都良好的东部发达城市工作,意味着拿到了很多隐性资源福利。这也是人才都扎堆北上广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很多家庭所关心的孩子上学问题,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也普遍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很多东部地区高校在吸引人才时,附带捆绑上自身所拥有的优质小学和中学的教育资源,这些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很难与其竞争的。

所以说,高校人才流动考虑的是综合指标,既包括城市经济水平,也包括学校和学科发展水平。这些指标背后相关的资源,恰恰是西部地区高校普遍欠缺的。西部某高校要吸引人才,如果单纯只是给多少安家费和人才经费,而没有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方面的配套资源,很难吸引到顶级的学术人才。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如何聚才留人?一方面教育部门应该出台更有效的惩戒“硬约束”,另一方面,这些地区除了高校本身为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干创造良好的环境之外,还需要考虑吸引人才的综合指标。

需要强调的是,在国际上高校人才的流动是非常频繁的,但这是有序和有规则的合理流动。这同时也启示一些国内高校,不要把眼光局限在中西部地方和东北地区,应该放眼世界,从国际知名高校招聘优秀的学者,快速推进中国学术研究团队的国际化,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典标采访整理

新闻推荐

净值型理财渐成银行主推产品

随着“资管新政”的落地,银行理财市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的“保本保收益”产品正悄然退市,没有预期收益的净值型理财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