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红寺堡:选好村民代表促“三治”
新华社记者 杨稳玺
历时20年,23万群众陆续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而来,移民群众彼此之间原本缺乏了解和感情积淀,因此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而言,乡村治理面临着更大的难度、需要更多创新之举。近年来,红寺堡区不断探索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以自治为核心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三治”融合发展道路。
选好群众“代言人”
“一些群众对村干部缺乏信任,觉得我们优亲厚友不公正;我们村干部既缺乏解释渠道,又害怕‘越描越黑’,这让干部和群众之间隔阂加深,经常有人去镇里上访。”红寺堡区柳泉乡沙泉村前任村主任庄沛说,沙泉村村民来自同心县、隆德县、彭阳县等地,信任缺失成了办好村里事的“拦路虎”。
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关键在于选好群众“代言人”。为做实做好这关键一步,红寺堡区综合考虑村组巷道布局、姓氏家族等因素,按照每5到15户推选1名代表的标准由农户自行推荐,并将代表的照片、联系电话等信息在村组张榜公示。
走在沙泉村的村道田间,与群众攀谈,他们都能准确说出自己选的代表、为什么选他以及代表的“工作”亮点。李国强是他家所在巷道12户村民共同选出的代表,谈及为何推选李国强,村民们表示:“他能说出我们的心声。”
在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红寺堡区在代表评选时明确“三不推五优先”的原则,即长期外出务工、违法违规、诚信缺失的坚决不推,优先推选办事公道、仗义执言、群众威望高、热心村级事务和致富能人。谭峰是被推选的代表之一,开着一家汽修店。他说:“过去村里事大概知道下就行了,现在成了村民代表,只要开会议事啥的,不管多忙、有多少事都得到。”
打造民主“议事厅”
“别看大家说我嗓门大,但要想真正不辜负村民们的信任,还得靠规矩和制度。多亏了‘五步工作法’,真正让我们这些代表能起到联结村民和村集体的纽带作用。”李国强说。
五步工作法即提出议案、民主议定、公布告知、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这五步。“落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让群众当家做主的关键在于规范程序,我们严格按照区上设置的‘五步工作法’,建立起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沙泉村党支部书记李学银说。
五步工作法,让曾经的“各行其道”变为“照章办事”,“封闭操作”变成“阳光运行”。“你说胡霞云我不知道,你得说小胡,小胡经常来家里了解情况,问问缺啥少啥,有什么好政策都会惦记着我们。”沙泉村62岁村民张缠来长期患病,孩子又有残疾,民主议事的公平公正和村民代表胡霞云的“关照”,让他们一家有了奔头。
张缠来家2016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产业发展补贴、扶贫贷款等政策支持,家里养起了羊、种起了枸杞,2018年全家收入超过3万元。
“看似是束缚我们村干部的条条框框,但实际上让我们工作多了很多保障,让我们可以在框架内大胆放心地干事。”李学银如此评价“五步工作法”。
构筑廉政“防火墙”
“大家刚搬来时日子都比较艰苦,在低保、补贴等事情上争得比较激烈,经常在评选后有村民到村干部家诉苦,觉得自己享受不到政策特别委屈。现在这种现象基本没了,就算有人较真,也可以一起去村部查记录。”如今也是村民代表的庄沛告诉记者,“55124”村级治理模式让所有工作有迹可循,既给干部构筑起廉政“防火墙”,也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55124”前两个‘5’即五步工作法和五步工作法相对应的五份记录表格,\‘1’即村级组织的议事清单,\‘2’和\‘4’则分别是乡村两级监督和区市县乡镇四级联动督查。
“代表是我们自己选的,肯定放心”“有疑问,去村里一查记录就明白了”“上面不时有人来检查呢”……对于“55124”治理模式,村民普遍认可。村民谭李花说:“我们家是开小卖部的,每逢村上有粮食直补、农村低保、征地补偿等和我们群众关系密切的决策事项,都会在我们这和学校、村部等群众去得多的地方公示。”
以自治为核心促进德治、法治,红寺堡区近年来走出了一条“三治”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道路。如今的沙泉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开办得有声有色。庄沛说:“我既是村民代表,还是村民调解委员会成员和法治宣传员,现在我们可以说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自治、德治、法治一起推动着沙泉村的发展。”
(新华社银川6月17日电)
新闻推荐
读者咨询:2018年5月至6月间,我们村的张某、尉某某、胡某某、吕某某等7人通过抽头、提供烟水服务、接送参赌人员、放哨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