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基因 ■ 吴林红
6月13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面启动。据媒体报道,截至6月10日,本届大赛报名参赛项目达77.2万个,参赛人数达331.9万人。越来越多大学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的弄潮儿,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但现实中,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比如,有的高校只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二课堂”,没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分类施教的课程体系;一些高校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不少老师只能黑板上谈创新、书本上讲创业;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项目而做项目、 为比赛而去比赛”,既没有社会需求导向,也缺乏社会资源支持,不少项目很难转化落地。如此等等,导致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业余化、碎片化、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困境,主要是因为观念有误区、定位不准确。一些高校有意无意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权宜之计,习惯于以传统教育方式(知识传授、课堂教学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结果必然走进纸上谈兵、书生论剑的死胡同。从根本上说,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其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它既不是搞发明拿专利的辅导班,也不是办企业当老板的培训课,而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修课。
打破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关键靠深化改革。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只有以创新创业之眼重新打量高等教育,以创新创业之魂重新塑造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基因,而不仅是一项技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使命。这是高等教育的“转基因工程”,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事、高校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关键要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摆上突出位置,真正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来抓,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政府来说,要以政策为杠杆,支持引导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加快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从高校来说,要以实践为导向,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打通校内校外的阻隔,打开演练与实战的界限,加快构建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参与,尤其是创新平台、市场主体不能缺席。这样才能有效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共同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新闻推荐
数十年后行走在中复村的红军桥上,廊桥柱子上的一道刻痕依稀可见。今天,这道印记仍能轻易刻进南来北往的游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