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一医一患”,功夫都在诊室外
深度分析
□湖北木须虫
北京市新一轮医改,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同时,今年可以期待的一大亮点,是“一医一患”模式将持续推广。由于就诊量大等原因,不少医院还存在大量患者挤在一名医生诊桌前的问题,不利于患者隐私保护和诊疗效率。(据《新京报》6月13日报道)
应当说“一医一患”是就医与服务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有利于保证诊疗的私密性,防止诊断流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身体隐私和病情隐私的暴露,保护起码的隐私权利;另一方面则有利于保证诊疗服务的“免打扰”的安宁权利,使得患者就医更有便利感,也使得医生可以将精力都集中在一个患者身上,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按理说这种于医患都有利的模式,会得到共同的认同和自觉的遵循,然而恰恰相反,大量患者挤在一间诊室内是很多医院的寻常景象,甚至包括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其实,患者宁愿放弃隐私也要挤进诊室,对就诊效率的诉求优先于安全安宁的诉求,这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就医难的心理焦虑,同时,也反映出对就医秩序的信任缺失,比如,担心被插队。
推广“一医一患”模式,不能全依靠医生把扎堆患者请出诊室,患者越多,医生调节与控制秩序的能力就越弱,如果强行驱赶患者,则会耗费大量精力,甚至引发冲突。想要实现“一医一患”,功夫都在诊室之外,要把服务都做到患者的心坎上,在患者就医心理诉求与维护就医秩序之间求得平衡。
其一,应当提高患者就医挂号预约的精准程度,尽量将号段与诊疗的时段精确地结合起来,增强患者对就医时间的掌控感,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去扎堆的不必要等候。其二,适当增加就医前的引导与服务,解答患者就医的一些问题,提出注意事项,乃至讲解一些相关的医学常识。其三,改善候医环境与条件,完善针对患者的疏散与休闲功能。其四,不断增强按号就医的秩序公信,杜绝“人情医”的干扰,消除“破窗效应”的心理影响。
同时,推广“一医一患”也需加强文明就医的社会教育与引导,增进保护就医隐私的共识,提高排队轮候的规则意识。此外,患者就医扎堆根子还是医疗资源短缺,还须加以解决,当然这非一日之功。
新闻推荐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的历史,风云变幻,辉煌灿烂中华儿女,从悲壮到兴旺一路走来,踏破荆棘,迎来曙光七十年的历史,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