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一场遥远的糖果梦

亳州晚报 2019-06-14 09:06 大字

◎张守剑

那是一个暑假的午后,大概两点多钟的样子,外面的阳光很毒辣,这样的时间大家应该正在午睡。

此时,我正站在镇上的供销社糖酒门市部柜台里面。柜台上的二层货架上摆放着一些罐头、糖果。对于这些好吃的东西,平日里不知道我流了多少口水,但我知道,家里人是根本不会给我买这样的奢侈品,哪怕是我的生日,也顶多只是煮一个鸡蛋吃。

柜台里的二层货架很高,平时售货员要站着才能取东西,而十岁的我个子矮,只能站在一个小板凳上拼命向上摸;我的手明明已经摸到了那盒糖果,可怎么就是拿不动。我使劲地向上伸手捞啊捞,不料竟摸到一个大人的手,我知道大事不妙,拔腿就跑,不料双腿居然像钉在地上一样,怎么挪也挪不动,我不禁急得大叫一声……

——恍然醒来,大汗淋淋,竟然是一场梦!

而这样的情景常常出现在我童年的梦中……

要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能吃上一个糖果,对于一个十岁的农村孩子来说,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那时我家在集镇菜市街上,供销社就在我家对门。只要不上学,我们几个皮孩子常常趴在供销社糖酒门市部的柜台上往里看,对里面货架上的罐头糖果一看就是老半天,心里常常琢磨那罐头糖果该是什么样的味儿呢?记得售货员当时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叔叔,脸黑黑的,常冲我们做鬼脸吓唬我们,我们也不怕,只是在柜台外转悠,并没有做出格的事,像上面“偷”的情景也只是出现在梦中,当时就算借给我们两个胆子也不敢去偷的,一下班那位黑脸叔叔都是在里面上锁,说不定他天天就住在里面呢!

现在想想,当时供销社里的货物不仅数量少,而且经常缺货,平时只是能买到油盐酱醋烟糖酒等极少数的生活必需品。记得那时我常常给父亲去买烟,一次买一两根,抽完了再买,没钱时他就自己卷烟叶抽;那时照明用煤油,我也曾提着煤油瓶排半天队买煤油。

又过了几年,供销社依然天天开门、关门,那位黑脸叔叔依然天天上班、下班;与以往不同的是,街上依次出现了几家小卖铺,这些小卖铺的门外都挂着“代销点”三个字,里面的东西明显比供销社丰富得多,供销社里有的他们有,供销社里没有的他们也有,价格也比供销社里的便宜;有几家竟然卖连环画,一本几分钱。有时我们装着要买的样子,迅速地浏览里面的情节,等老板烦了或要关门了,才恋恋不舍地放下。

随着年龄增大,夏天我们就到地里收集蓖麻籽或粘树上的蝉蜕,然后拿到供销社收购站卖,换了钱可以用来买糖吃或买连环画了。尤其是糖果,原来一年难得吃上一块的硬糖,这时已经一次可以买上两三块,有时还能吃上软软的糖果。一个夏天下来,靠着自己的“劳动收入”,有时还可以买上一枝0.66元的新农村钢笔或一本1.15元的新华字典了!

供销社、代销点,这两个我童年、少年梦中向往的地方,在不同的运行轨道上行进到上世纪90年代,昔日风光无限的供销社已是江河日下,几个门市部先是分开经营,后来个人承包,再后来干脆关门大吉!

而那些代销点的老板经过多年的资本积累,纷纷鸟枪换炮,开始在集镇上购田置地,建起了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他们应该受城里超市的影响,嫌“代销点”三个字太土气了吧,家家户户都换成了“某某超市”或直接与城里一些超市连锁经营。

如今,在中国任何一个集市上,大大小小的超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着。城里乡村,随便走进哪家超市,吃穿用度一应俱全,且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有的超市一定范围内还免费送货上门,真是省事省时又省心!

供销社、代销点、超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名称的变换,折射出的正是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里,曾经我儿时念念不忘的糖果,包括各类好吃好玩的东西,恐怕再也不会走进孩子们的梦里。

新闻推荐

到这些独具匠心的博物馆“打卡”感受别样文化风情

你对于博物馆有着怎样的印象,庄严、厚重?其实,博物馆并不总是那么严肃,博物馆也可以轻松又活泼。比如最近在厦门的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