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一带一路”的跨文化认同

甘肃工人报 2019-06-12 15:06 大字

冯博

作为在全球化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倡议,其跨文化传播具有“休戚相关性”的文化意涵,将超越文化之间的藩篱,打通语言障碍、挖掘文化记忆、扩大教育交流,不断增进国际理解和广泛认同。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本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民族多样,语种复杂,为使双边多边合作更为顺利通畅,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我国积极构建语言互通工作机制,不断推动与沿线各国的语言互通,开辟了多种层次语言文化交流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重点支持汉语走出去,深化中外留学与合作办学,强化汉语教师与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精心打造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汉语推广机构,竭力满足世界各国汉语学习需求,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跨文化认同的矛盾除了语言障碍,还源自文化冲突、利益偏差、政治误解等多种因素。实现价值共识的最好方式就是挖掘共同的文化记忆,打开被现实利益束缚的枷锁,找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感共鸣。通过对集体的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新调用,例如通过信仰、信念、图腾、神话传说、传统习俗、历史文本、节庆仪式、纪念碑等多种文化记忆唤醒活动,重新打开共享的历史关系和文化记忆空间。依托旧有文本、记忆史料配合当代故事重建“丝路”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连续性,同时重新讨论“丝路”自身历史的定位、关系、思想、感情和价值系统的时代性,在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中重塑“一带一路”的当代意义。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之路,更是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之路。中国政府近年来积极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教育法律、政策协同研究,为沿线各国开展教育合作交流提供政策咨询;逐步实现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教育,将沿线各国的语言学习纳入各国的学校课程体系,尤其加强沿线各国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建设;建设国别和区域教育研究基地,鼓励沿线国家的学者开展或合作开展跨国家的课题研究,增进沿线各国对其他国家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的理解,特别是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研究;推进沿线各国合作培养培训计划,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师资培训推进计划、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等。(摘自《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一起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在黄河边被污染村公开审理

新华社郑州6月11日电近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环资庭在黄河岸边被污染地--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镇南月堤村,公开开庭审理一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