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屏对屏”替代不了“面对面”

农村大众报 2019-06-11 14:31 大字

前些天下乡,听到有基层工作人员抱怨:马上进入5G时代了,还要进村入户访民意,做法太落伍了。

真是这样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的确,现在通讯技术发达,干部获取基层信息的途径日渐丰富,网络、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民情、收集民意、开展工作。做基层工作,过去要一家一家地访,现在建个微信工作群,即可实时沟通,节省了时间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必须注意的是,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一直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过去很重要,今天尤其重要。为什么?首先,现在留在村里的农民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他们应用网络和别人交流的机会还是少一些。其次,有些问题、有些话,出于种种原因,有些农民不愿意在网上说出来,更别提发表看法了,此时,不如私底下“面对面”交流,更能摸清他们的想法。第三,基层情况错综复杂,利益纠葛盘根错节,一些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在网络上、朋友圈里,三言两语难以说清、说透,不容易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难以找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到底,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干群联系的渠道和方式,但是,补充不能成为替代,拓宽不能变成唯一。网络技术再发达,也不能取代下基层,不能让“屏对屏”替代了“面对面”。

有些干部患上“网络依赖症”,除了少数作风不实、群众观念淡薄的原因,大部分还是与无奈有关。一些领导对工作要求简单化,只看有没有结果,不管真不真实,特别是一些偷奸耍滑的蒙混过关后,扎实肯干的慢慢地也就会变得敷衍了事,不愿进村了。还有,有的地方基层工作人员不合理的负担过多,日常工作已经是“五加二”“白加黑”,天天忙得团团转,疲于应付,他们无力也没时间下乡进村。

让党员干部摆脱网络依赖,需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领导以身作则,脚踏实地下基层,下面的人自然不会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

多下基层,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要完善制度,加强考核督查,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看实际效果和群众的感受。工作汇报做得再多、再好,问题没解决,群众不满意,工作考核就不能合格。

还要让党员干部有时间走下去。真正落实“基层减负年”的相关决策部署,减少文山会海,少些“网络空谈”,让党员干部多一些时间、精力走下去,多去村里与群众聊聊天,在现场更容易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乡村振兴也会更有底气。

新闻推荐

荒山沟变致富沟 河北涉县壮口村翻身记

新华社记者范世辉仲夏骄阳,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涉县满目青秀。家住鹿头乡壮口村70多岁的村民郭爱廷,上山摘了满满一篮子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