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改革、抓基础、重环境 深圳强化竞争力的“城市密码”
新华社深圳6月10日电敢为天下先,是人们对深圳的印象,改革创新的基因,已植入它的城市肌理。
深圳近期发布了2019年改革计划,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了40项改革任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基础研究夯实创新根基、青山绿水提升经济“成色”……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大潮中,深圳正在不断巩固和强化它的城市竞争力“密码”。
促改革:搭平台、简审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多走网路,少走马路”,是深圳优化营商环境最直观的体现。在2018年推出300项“不见面审批”事项基础上,2019年深圳市计划再推出200个“不见面审批”事项,以进一步降低市民和企业的办事成本。
今年初,深圳还推出了全市统一的移动政务服务平台——“i深圳”,已汇聚上千项政务服务,涵盖了“秒批”“不见面审批”等特色服务。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深圳当前的核心发展优势。探索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是深圳2019年的“一号改革工程”。今年,深圳将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信贷金融改革、市场监管改革等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点环节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深圳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并勇于在法治建设上先行先试。
引入港人当裁判,任命32名港籍陪审员,参与商事案件的审理,提升香港当事人信任感;明确域外法查明和适用机制,保障域外法“认得全”“查得明”“用得准”;统一裁判尺度,确保同类案件裁判标准统一化,提升司法结果可预期性……作为全国综合性司法改革示范法院,前海法院推出了多项司法改革举措。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说,前海将全面对接香港营商环境制度规则,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抓基础:发力基础科研,夯实创新根基
5月19日,德国科学家厄温·内尔又一次来到深圳,他此行的目的之一,是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一起,讨论实验室团队组建、场地建设等问题。
不久前,这位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牵头的脑科学实验室在深圳挂牌成立,该实验室将重点围绕神经可塑性的原理和机制开展研究,相关成果有望帮助人们了解大脑疾病的发生机制。
“深圳正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必须重视基础研究,这是科技发展和工程应用的源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深圳已有9家诺奖实验室,研究领域为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的两个广东省实验室相继成立,全市基础研究机构达到13家,已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196家——深圳正在成为全球基础研究资源的聚集地。
从2019年开始,深圳正在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重点推进科技计划类别设置、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机制、科技项目支持方式、科技项目规范化管理等改革。
此前,为了推进深港两地基础研究深度合作,深圳已经提出,允许香港公营科研机构直接申请深港创新圈项目,深圳的财政资金可根据立项合同在香港开支。
据悉,深圳目前正在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为广大人才在深发展创造最优创新环境。
重环境:以绿引智促创新
发令枪响,赛艇对抗赛开始,数十条皮划艇在碧波荡漾的水面掀起竞速旋风。时隔20余年,投入近20亿元治理后,南山区的大沙河主要水质指标达地表水IV类,又能走船了。
深圳河、茅洲河等多条河流,都在通过治理偿还历史欠债。河道整治,是深圳重视环境、改善环境的一个缩影。
从渔火薄田的边陲农业小镇起步,深圳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急剧变迁。从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到改善环境促经济发展,经历高速增长后的沉淀,深圳的发展理念已有了根本性改变。
2018年,深圳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数据15年来历史最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5%,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位,是前20名中唯一一个超大城市。“深圳蓝”已经成为深圳引智、引资的一张亮丽名片。
今年,深圳继续发力,力争在水污染治理决战体制机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体制综合改革、海绵城市建设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青山、绿水、蓝天带来的城市空间重塑,正在让深圳成为吸引全球人才、高端产业的“强磁场”。近年来,深圳人才净流入率保持高位,创新驱动迎来了关键的第一资源。
作为中国科创前沿,深圳正以生态、知识为牵引,补足基础创新能力短板,建设“未来之城”。
新闻推荐
记者9日从文化和旅游部了解到,端午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9597.8万人次,同比增长7.7%;实现旅游收入393.3亿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