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风雨藏书路

白银晚报 2019-06-10 00:00 大字

●张风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人们在这个日子热烈地讨论各种关于读书的话题时,我不由地想到了一个人。一个把搜书、藏书当作毕生事业的人,一个为了保护藏书而倾尽家财不遗余力的人,一个集合了家族几代人的心血传承古代文化的人。

他,就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藏书家范钦。

最早知道范钦,是源于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一书中的《风雨天一阁》一文。读了这篇文章,我大受感动。从文中我才知道,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事业,原来是这样艰难!惟其艰难,主动自觉地去做这项事业的人,才会更加令人崇敬!

但中国是幸运的,因为中国出了一批范氏家族的人,他们活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不计名利,不求回报,默默无闻地做着藏书这项事业。有了他们的付出,中国的文化传承才没有断裂,无数珍贵的文化典籍才没有被焚烧、散落和湮没。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范钦修建它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一生的搜罗之书有个安身之所,并且世代传承下去。

风雨中的天一阁,走过了无数漫长的历史岁月。如今天一阁屹立四百多年而不倒,它已然成了范氏家族文化精神的永恒载体,也成了古老的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不朽表征。天一阁的存在,向世人昭示着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可贵的文化良知和文化自觉。

天一阁的藏书,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遭遇了无数次的劫掠。天一阁这位四面受敌的母亲,一次次以柔弱的身躯,奋力守护着襁褓中的婴儿。正是因为有了范钦和他的后人,天一阁那些蒙着厚厚历史烟尘的书籍,才会被珍存,才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被毁灭的命运。

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最开始的藏书目的是为了自己更多更好地读书而藏书,通过藏书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化解深沉的文化情结。但在藏书的过程中,作为文人对文化的自觉捍卫和传承意识在慢慢苏醒,他们藏书,就不再只是为了自己,为了一个家族和朝代,而是为了老祖宗的东西不被丢失,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永在。

范钦,是中国古代藏书家中最成功的那一个。

他一生喜欢读书、搜书、藏书。游宦期间,每到一地,他特别留心搜访当地的文化典籍。为官多年,他搜罗了很多珍贵的孤本。为保护一生藏书,让它们恒久流传,他订立了严厉的族规,那就是“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他的后世子孙无不严格遵循这一遗训。

天一阁为了保护好藏书,几乎不对外借阅和提供参观。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是被允许登楼的第一人,后来也仅有十余人登上天一阁的楼梯,得以窥视那些古籍的盛世美颜。因此后世有人对天一阁藏书不借颇为诟病,认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但是这样说的人,又怎能理解和体会,范钦和他的后世子孙为藏书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良苦用心。

对于主动地把藏书作为自己文化使命的人,才会真正的爱惜书,视他们为生命。一本书中虽然栖息着文化和思想,但是流落到不爱它的人那里,有何价值?那等于杀死了一个学者。

所以珍贵的东西一定要交到珍视它们的人手里,这才是保护和延长它们生命最可靠稳妥的方式。而保护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有朝一日时机成熟时,让这些隐藏在“深闺”中的典籍重见天日。

天一阁原有藏书七万余卷,历经多次战火和其他的天灾人祸,到解放初期,天一阁的藏书仅剩一万三千多部。这些遗存的书籍,绝大多数为明代刻本和抄本,还有各地方志和明朝科举题名录,无不价值连城。

1982年,天一阁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本地的多位藏书家,将个人的藏书慷慨捐献,这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的藏书。目前天一阁拥有藏书30万卷。2010年底,天一阁古籍数字化平台建立,以馆藏善本为主的3万册古迹得到数字化,可供在线查阅。

如果范钦在天有灵,他看到天一阁几百年栉风沐雨,如今终于找到了归依,就像一个流浪了太久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他该是多么欣慰!漫长的过程能够支撑下来,范钦和他的家族需要一种怎样的“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的。

藏书是一项专业的浩大的工程。但有了国家的重视,有了政府的管理,藏书就变得容易多了。今天我们在网上轻松查阅天一阁的古籍时,会不会想到可敬的一代又一代范氏家族的人,曾经为保护它们无怨无悔地负重前行?

感谢在文化传承的接力赛中,范氏家族以无比坚韧的毅力跑完的第一棒,现在他们终于可以含笑九泉了。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了,范钦和他的后人走过的那条风雨苍茫的藏书路,在那条路上,有我们的祖先为捍卫文化而踽踽独行的身影。

让我们和范钦一样,做一个爱书读书的人。在这个大好的新的时代,秉孜孜不倦之心,汲取古人智慧;以滔滔不绝之力,弘扬传统文化。让我们与书为友,让智慧的旗帜高扬,让文化的光焰不息。

新闻推荐

新时代·新阅读·新未来 全国首届图书馆杯主题海报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在绵展出

本报讯(郭育辉记者郑金容文/图)为全力推动书香中国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鼓励优秀设计人才参与图书馆阅读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