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十节玉琮跨越千里来到金沙

成都日报 2019-06-10 01:38 大字

守护人:朱章义

守护文物:金沙十节玉琮

金沙遗址目前已出土了2000余件玉器,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玉器最多的遗址之一。在这众多的玉器中,有一件十节玉琮不论在造型还是玉质上都显得与众不同。昨日,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为记者讲述了玉琮的前世今生。

朱章义告诉记者,目前,金沙遗址已出土玉琮27件,可以说是目前国内除良渚文化区域以外出土玉琮最多的一处,这些玉琮全部出土于金沙遗址祭祀活动场所中,说明玉琮在金沙礼制系统中仍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可分为三种类型:(一)分节分槽,外形瘦高,纹饰复杂,有微雕图案;(二)分节分槽,器形方正,纹饰简单;(三)素面矮体,不分节槽。在这三种类型之中,第一种类型的玉琮仅有一件,且制作精美、选材精良,其造型及丰富的纹饰图案在目前已发现的古蜀商周时期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十节玉琮呈翠绿色,质地晶莹剔透,表面打磨平滑光润,器物制作十分规整,整器内外抛光。器表有因钙流失而形成的大片的白化现象,器表还有条状的浅黑色沁斑和灰黑色颗粒状沁斑,并残存有少量的铜锈,推测该玉琮出土前可能和铜器埋藏在一起。

十节玉琮高22厘米,为长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贯穿一孔。琮体上下两端凸起的圆筒称为射口,均突现于方柱之外。在方柱形的琮壁四面中间都开有竖槽,将琮体的每面分为左右两部分,使器身角部形成凸面,又有9条细小的横槽将器身分为10节,从而使这件玉琮整个器表形成80个凸面, 如以四角为中轴线,每节角上两侧的二个凸面就组成一个完整的简化人面纹,全器共40个人面纹。每个人面纹由上而下可分四层,第一层和第三层都是一个凸起的长方形横棱,两个横棱上都阴刻有细密的平行线纹,用来表示羽冠,第四层是人面纹的主体,用圆圈和三角形组成的图案表示眼睛,眼睛的下方的几何形图案表示嘴。每节上的人面纹及其雕刻纹饰均相同。

除此之外,这件玉琮还有一处十分特别的地方,在琮的一面上端还刻划有一个人形符号,这是其他玉琮上比较少见的。人形头戴着长长的冠饰,双手平举,长袖飘逸,袖上还有羽毛形装饰,双脚叉开,仿佛正在舞蹈,这可能就是当时祭祀场面的再现,而这个人的身份或者是氏族的祖先神,或者是带领氏族成员祈福或驱邪的大巫师。

朱章义指出,玉琮,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其基本形制呈方柱体,当中是上下相通的圆筒状。玉琮流行于约5000年前的苏南、浙北,苏北、上海等地的良渚文化中,是一种极富地方色彩的玉器。掌握神权的巫师实际也就是氏族的大首领,玉琮的拥有者实际上就是当时社会神权与王权集于一体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金沙遗址出土玉器进行微量粉末样油浸法显微鉴定,专家们发现这件十节玉琮的玉质和金沙其他玉器的玉质相比有显著的差别,因此可以认定其不是本地制作的产品。而在已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常出土不透明的白色或黄白色玉器,但在上海、苏州、嘉兴等地区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则可以见到有青绿色或湖绿色的。无论从材质、形制、工艺还是纹饰方面进行分析,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十节玉琮都具有十分浓厚的良渚文化风格,是一件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也是一件名副其实的“进口产品”。

本报记者 王嘉

新闻推荐

贵州台江:“百合经济”带火乡村旅游

6月8日,游客在贵州省台江县老屯乡百合种植基地赏花。近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老屯乡种植的400余亩各色百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