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海上成功发射火箭,中国航天再进一步

新京报 2019-06-06 01:02 大字

■观察家

海上发射对于通信系统传输、海上平台稳定度、复杂多变气象应对、火箭自主控制等,都是一次全面检验。

航天发射成为了近期热点,世界主要航天强国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俄罗斯刚刚完成重磅航天发射,美国就突然发力,完成一箭60星发射。信息时代深度发展的今天,航天领域成为各界争夺的焦点,马斯克雄心勃勃的“星链”计划已经拉开序幕。航天不仅是现代各种高端技术的聚集地,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综合竞争力,更是未来军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幸运的是,中国在航天领域有着独到的竞争力,昨天,航天迷就迎来了一个好消息。

据报道,昨天中午12时06分,CZ-11WEY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海域成功将捕风一号A/B卫星、中电网通一号A/B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A卫星、天启三号卫星和天仪研究院的潇湘一号04星(娄星号),共计7颗卫星,送入约600公里高度的圆轨道。这预示着,中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空白。

海上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航天发射领域又站到了一个新高地,突破了海上发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具备了与美俄等航天强国同台竞技的资本。

陆地那么大,为什么选择大海?陆上发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为什么投入巨大精力开拓海上发射领域?

海上发射具备技术新、环境新、流程新、模式新等“四新”特点,是国际航天界酝酿多年的一种新的火箭、卫星发射方式,也是一个全新挑战。历史上,美、俄、乌和挪威共同组建的海上发射公司,进行过36次发射活动,成功率为88.89%,而最终入轨成功率为91.67%。仅就成熟度而言,海上发射还不及陆上发射,但从未来前景看,则属于各国争夺的高点。随着技术的成熟,海上发射很可能引领未来航天发射。

毫无疑问,攻克多项核心技术、破除大量障碍才实现的海上发射突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高效、安全、经济,已经成为未来航天发射的主流趋势,美国SpaceX公司之所以引发世界关注,就是因其在这些方面具有独到优势。传统陆地发射方式虽然技术成熟、经验丰富,但发射成本高、受限多等缺点却已经成为了现代航天发射的重大制约,而海上发射则弥补了相关缺陷,具有多个陆地发射无法比拟的优势。

移动式海上平台的发射方式,具有灵活、便捷、环境制约小等突出优点。海上发射不会对周边的生产、生活等造成干扰,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由于处于移动状态,海上发射方式可以更加机动灵活,便于调整发射位置,寻找最为有利的发射时机,克服过去的发射死角,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射效能。发射后,火箭助推器及第1、2级的残骸则可直接落入海中,大大降低了安全压力。

不仅如此,海上近赤道区域低纬度发射还能最大限度节约发射成本。公开资料可知,火箭的运载能力与地球的自转力量直接相关,距离赤道越近地球自转的力量越大,火箭发射需要的燃料就越少。有关专家测算,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发射,火箭起飞重量能够减少28%,这对于降低发射成本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在近赤道海上区域发射能做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飞行轨道与最终轨道处于同一平面,从而节省卫星自身推进剂的使用,在大幅度提升卫星寿命的同时,能够确保卫星的精准定位和运行,提高卫星的性能指标。

海上发射对于通信系统传输、海上平台稳定度、复杂多变气象应对、运输补给、火箭自主控制等,都是一次全面检验,也极大推动了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

毋庸置疑,这次海上发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中国航天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起飞重量达47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超过5吨的“天顶3-SL”面前,这次参与实验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显得明显“小巧”。但有了好的开始,就可以确信,将来我们必然在海上火箭发射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并最终实现海洋上每个角落都是我们发射场的宏伟目标。

□谢永亮(军事科学院博士)

新闻推荐

今日7时6分“芒种”:家家麦饭美 处处菱歌长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中国天文年历》显示,6月6日7时6分将迎来“芒种”节气,标志仲夏开始。专家提示,此时节天气日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