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京剧《杨靖宇》:一曲别样的英雄赞歌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这首诗歌是郭沫若先生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所作。曾经,在全民族抗战的危难之时,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序曲;今天,在即将迎来伟大祖国70年华诞之时,后来人没有忘记,作为杨靖宇曾经战斗并牺牲的地方——吉林,当地的百姓仍以各种形式自发地纪念着这位英雄。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作为文华奖参评剧目、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的现代京剧《杨靖宇》以戏曲的艺术形式为依然怀念他的观众再现了一曲别样的英雄赞歌。
京剧《杨靖宇》选取了杨靖宇转战长白山直到牺牲的一段悲壮历史。在艺术创作上,剧本精炼,处理干净,唱腔有力,极大突出了戏曲的特点。这部戏以独特方式再现了历史,从剧本到音乐都非常出色,特别是演员高亢激越的唱腔,诗意浩大的呈现,令观众心醉神迷。
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传统曲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历史上,我们的梅兰芳大师就是一位改革家,之后的每一代京剧人都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京剧《杨靖宇》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创作者在文本、音乐、技巧等方面都做了探索创新,并充分利用了东北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丰富剧情内容的同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以音乐为例,这部戏在交响乐伴奏方式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烘托气氛,又加入了军歌、民歌的元素。比如,剧作一开场便是抗联战士高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奠定了全剧的爱国主义基调。之后,这首军歌在迎接程师长、石柱子加入抗联、杨靖宇在密林回忆过去的场景时都以伴奏形式反复出现,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在杨靖宇英勇就义时,幕帘后想起《义勇军进行曲》,“前进!前进!前进!”歌声暗示着革命的火种不灭,中华民族将继续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在民歌方面,小花子与高粱花的二人转《西厢观画》突出了东北风情;棒槌爷爷牺牲时响起的民歌“一杆长烟袋哟,一团红红的火哟”则突出了人物特色。另外,在这部戏中传统曲牌“折桂令”被首次运用到现代京剧中,使得传统曲牌配合全新的舞台调度和舞蹈动作,相得益彰。
京剧是角的艺术。这部戏的主演倪茂才是当代京剧舞台上高派的领军人物,高派唱腔“高亢激昂、奔放洋溢、痛快淋漓、一气呵成”,与塑造和表现杨靖宇这样凛然大气、慷慨就义的英雄人物十分契合。但一直以来,很多人对高派有一个曲解,认为高派就是高亢嘹亮,一味拔高,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在这场戏中,倪茂才在唱腔的艺术表现上该放就放,该收便收,音断气不断,似连非连。内行里有一句话叫‘功夫在收不在放’,在激烈的动作和唱腔后,突然收住,恰恰是最难的。比如,杨靖宇首段唱腔是“霎时热泪洒胸前……”,是目睹乡亲们被日本鬼子屠杀后内心波涛翻滚,但倪茂才对这段唱腔却极为控制,压抑着内心的怒火与悲痛。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在最后杨靖宇被敌人逼到绝境之时,“耐饥寒忍伤痛与敌周旋”一段唱得高亢悲恸,地动山摇,震撼人心。
过去,人们讲究听戏,现在人们讲究看戏。舞台上,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武戏是这出戏的一大看点,同时亦是一个难点。演员必须善于运用难度极高的技巧,准确地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气质,这部戏突破了传统京剧的招式,采取更为逼真的动作并结合真实史料,加入了长矛、大刀等道具,兼具真实感和艺术性。
总之,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京剧艺术在时代发展迅速的今天仍旧有其独特的魅力,就如同京剧《杨靖宇》在艺术上的探索一样,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而当我们站在70年伟大历史坐标之上,也永远不会忘记对书写历史的英雄们的深深缅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亮)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