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端午史
小时候过端午节,都是自己包粽子的,甚至要亲自去采摘粽子叶。村子里有一大片苇子地,一不小心就会被苇子根扎到脚,还会被苇叶划到胳膊。在苇子地里经常可以见到各种漂亮的小鸟。如今一切都消失不见了,苇子地,河,漂亮的小鸟。后来慢慢地就买粽子吃了,再后来,经常想不起要吃粽子。
一个人的端午史,可以映射出一种普遍对传统的疏离。端午节同中秋节、重阳节类似,都慢慢成为一种口头上的节日,本身已经没有太过实质的价值了。同样粽子也沦落成为一种符号,商家想把粽子打造成为月饼一样的东西:包装精美,适合做礼品,不适合吃。
端午成了符号,它仿佛与我们无关,仅仅是古代的人们的一个节日,如今我们来过,显示了一种传承,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仅此罢了,端午节成了一个空壳。端午节的尴尬境地,代表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尴尬,一切都是符号,我们就是符号中生活,一点点丢失,一点点寻找。
提起关于端午的美食,也有点掉书袋的意味。具体的食物渐渐消弭,剩下来的仅仅是一些说辞。农历的五月,被古人称为“恶月”,说“阴阳争,血气散”。于是很多习俗都是以这个为根本的,比如悬挂菖蒲、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宴席也用药物或避邪的名称命名。如今我们提及的一些美好的食物,也都是在这个模糊的含义下展开。
据说端午节的发源地湖北是要过三个端午节的,五月初五称为头端阳,五月十五称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称为末端阳。大端阳、末端阳这两天节日的形式比较简单,只是象征性地吃粽子,喝雄黄酒。而头端阳过得就要隆重多了,更有节日气氛。头端阳这天,各家各户一家人团聚在一块包粽子,吃粽子,吃咸蛋和皮蛋,喝雄黄酒,近年来增加了绿豆糕。湖北的粽子和南方颇不同,里面的馅从不放肉类,只放白糖、豆沙、红枣之类素食。而在南方,粽子里面放肉,则是天经地义的事。
江苏人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谈到他们当地的端午节的食俗:吃“十二红”,红炒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尽管总也凑不满十二种红色。而在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白蛇素贞因为喝了一杯雄黄酒,现了原形,原因就是雄黄酒可以祛毒避邪。还有另外一种酒,名字叫做菖蒲酒,菖蒲是一种植物,与艾草相仿,都是能散发出一种香味,据说这种香味可以避邪。所以又有了菖蒲酒,菖蒲酒并非用菖蒲来酿造的,而是把菖蒲叶剁碎,泡在酒里而已。与此相仿的还有另外一种据说可以祛毒避邪的酒,朱砂酒,同理,不过是把朱砂泡在酒里。
不管是“十二红”还是“五黄”都是在共同的颜色谱系中,所代表的意义也是趋同的:祛毒,避邪,至于具体的美味与口腹之欲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当美食成为仪式,当一种吃食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就凭空多了很多负担。粽子、月饼、腊八粥、元宵莫不如此,人们只是在某一些特定的时节,才会把它放在嘴边,并且是以“传统”的名义。在端午节,我们需要知道那些与端午节有关的食物,可谁也不会贸然喝一杯真正的雄黄酒,因为雄黄不过是一种有毒的矿物质。
新闻推荐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但就目前全国的情况来看,公共场所控烟仍是难题。2019年5月15日,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全国首例室内公共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