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自行车专用路开通 市民早起“抢鲜” 首月试运营期严查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工作人员将在沿途对骑行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

新京报 2019-06-01 01:01 大字

昨日,市民骑行体验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A06-A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入口处设有阻车桩,防止电动自行车驶入。 自行车专用路服务区的洗手间。 地铁回龙观站下的立体自行车停车库。 夜幕降临,自行车专用路的照明灯光全部开启,市民体验夜骑。 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建筑景观设计师戈建。 扫码观看新京报记者实测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

昨日上午7点,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该道路东起昌平回龙观,西至海淀后厂村路。在高峰状态下,每小时可容纳3500辆自行车同时骑行。

记者在东端起点处看到,道路上已经立起了阻车桩,保安和工作人员正在引导市民进入自行车专用路。

据悉,自行车专用路禁止行人和电动自行车进入,骑行时应该把时速控制在15公里以内。

昨日,新京报记者兵分三路,分别以打车、乘地铁、自行车专用路骑行三种方式,从回龙观出发前往西二旗地铁站和上地地铁站。

体验发现,自行车骑行花费时长居中,不过道路基本通畅,早晨骑行也比较凉爽,完全可以作为往返回龙观与上地软件园的主要通勤方式。

骑行(回龙观-西二旗)

9:30出发,10:02到达,耗时32分钟,花费1元(共享单车收费)

上午9点30分,记者从回龙观骑行出发点出发,沿途同行的骑手不少,多数为特地来尝鲜的体验者。在育知东路-同成街路段,由于不少市民停留在绿道上拍照留念,部分路段略有不畅,全程4公里,记者骑行了25分钟。

随后的龙泽地铁站-龙域环路路段非常通畅,值得一提的是,该路段设有红绿指示灯和指示牌。沿龙域环路骑行大约1公里后,记者到达上地骑行终点,继续前往地铁站,这一段道路较为拥堵,大约2公里。上午10点02分,记者到达西二旗地铁站。

体验发现:自行车专用路基本通畅,全程约8个红绿指示灯。早晨较凉爽,临近中午日照较强。

地铁(回龙观-西二旗)

8点31分出发,8点40分到达,耗时9分钟,花费3元

上午8点30分左右,记者到达13号线回龙观地铁站,排队安检、进站,虽然乘客有些多,但没有因此耽误太多时间。记者注意到,从回龙观进站后,去往西二旗、上地、西直门方向的乘客明显多于去往东直门方向的乘客。

8点31分,记者搭上去往西二旗方向的地铁。车厢内乘客较多,很拥挤,如果想在车厢里刷手机打发时间,感觉只能把手机“贴”在脸上。从回龙观到西二旗共有两站,其中龙泽站上下车的乘客不少。约8时40分,记者从西二旗地铁站出站,一同出站的乘客非常多,大家只能缓步下楼梯。

体验发现:地铁站内外人流比较集中,进出站都需要等待,车厢内很拥挤。

打车(回龙观-上地)

9:00下订单,9:08上车,10:19到达,耗时79分钟,花费60元

上午9点08分,在预约网约车8分钟后,记者才坐上车前往上地地铁站,一路上一共遇到三处拥堵。第一处拥堵在同成街回龙观地铁站处,原因是道路窄,公交车站换乘地铁人流量多。第二处拥堵在G6辅路-安宁庄路,车流量大。第三处拥堵在安宁庄西路-小营西路,该路段设有三处红绿灯,车辆行驶缓慢。

网约车司机表示,并不是很情愿接前往上地方向的订单,因为早高峰太堵。

10点19分,记者到达上地地铁站,不到9公里的路程开了足足79分钟。

体验发现:早高峰道路拥堵,车辆一直走走停停,用时偏长。

■现场

专用路夜晚首亮灯骑行人数堪比早高峰

昨日上午不到6点半,已经有数十名骑行爱好者在自行车专用路东端起点排队等待。上午7点,自行车专用路正式开通,记者在现场看到,起点处已经立起阻车桩,工作人员正在引导市民进入。

记者注意到,从自行车专用路的高架路段下道后,将进入一段由既有道路改建的地面道路,在这一区域(龙域环路和龙域中路交叉口)设有一处休息区,有遮阳篷和新建的洗手间。

晚上8点半,自行车专用路的照明灯光全部开启,下班回家和前来骑行体验的市民数量堪比早高峰。

记者了解到,自行车专用路高架段灯光照明系统嵌于桥梁栏杆扶手中,在满足夜间骑行照明需求的同时,还能形成线性标识引导系统,保障出行安全。地面段照明采用超级电容光伏路灯,与传统蓄电池太阳能路灯相比,有工作寿命长、微光充电、无重金属污染等优点,更加节能环保。

据悉,自行车专用路“交规”明确提出,禁止行人、电动自行车及其他车辆进入,专用路仅服务非助力自行车通行,骑行最高时速不超过15公里。为了避免电动车违规驶入,各出入口处还设有可升降阻车桩。

根据自行车专用路的“交规”,专用路上禁止停车,因发生车辆故障等原因无法行驶的,骑行人应紧靠路右侧,就近出口推离自行车专用路,也会有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开通第一个月的试运营期,将联合交管部门严查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沿途还将有不少工作人员对市民可能存在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

■对话

自行车专用路建筑景观设计师戈建:

“空中自行车道”在国际上都很独特

昨日一大早,不少骑行爱好者和上班族聚在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的入口处,等待道路开通运行,比利时人戈建就是其中一员,他作为建筑景观设计师参与设计了这条自行车专用路。

“一上午我来来回回骑了好几趟,发现不管是上班族还是专程来体验的骑行爱好者,大家都笑容满面”,戈建说,这条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交通方式的改变,也成为一个承载社交功能的公共空间。

1995年,戈建第一次来北京,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差不多一半的市民都依赖骑车出行。到了今天,城市经过一段时间高速发展,公共交通、私家车成为主要出行方式,不过依然有很多北京市民热爱自行车的速度。

北京正为自行车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新京报:北京的自行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戈建:市民骑车出行曾经是北京交通的一个特色,1995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那时候街头巷尾有很多自行车,多数北京人都把自行车当作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随着城市发展,机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多,自行车的骑行环境变得不那么顺畅。不过这两年,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自行车又回到了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用手机就能开启一辆自行车,连接起了家、单位和其他场所。这样的出行方式在欧洲不常见。

自行车专用路项目的落地,说明北京想要充分改善这座城市的慢行系统,给自行车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和空间,这条自行车专用路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参与设计这条自行车专用路以前,我们在湖南长沙和山西平遥古城也设计过一些自行车环道,但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更多的作用体现在旅游观光方面。

“空中自行车道”在国际上都很独特

新京报:和欧洲的许多自行车专用路相比,这一条有何不同?

戈建:在欧洲的不少城市,市民已经习惯于骑车出行,欧洲城市建设的地面自行车专用路有很多,想要骑行横跨欧洲都不是问题。

但城市内部的自行车专用路,特别是通过桥梁在空中架起的自行车专用路并不常见,国际上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类似道路,可以说,北京的这条自行车专用路在国际上都是很独特的。

新京报:为什么将自行车道设计在空中?

戈建:这样的设计是和其他设计单位综合一系列因素最终确定的,考虑了需要跨越高速公路的客观交通环境、人们对骑行舒适度的需求以及保障孩子们安全在专用路上骑行等问题。

同时,修建这样一条自行车专用路也能压缩市民的通勤时间,让居住在昌平回龙观的市民能在半个小时内到海淀上班,而不是花一个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浪费在排队挤地铁或堵车中。

自行车专用路能承载社交功能

新京报:在这条路上骑行,你有什么感受?

戈建:我在这条路上骑了好几趟,我觉得自行车专用路和其他的交通方式形成了两个“世界”,桥下有汽车的鸣笛声和尾气的味道,地铁里基本上每个人都捧着手机看,人与人之间站得再近,也是陌生人,大家都急匆匆赶去上班。

在自行车专用路上,环境一下就安静了,视线很开阔,能享受到骑行带来的乐趣。

不夸张地说,我看到的所有骑行者都笑容满面,还能互相交流。这条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也成为一个承载社交功能的公共空间。

回龙观是一个大型住宅区,差不多一半居住在这里的人都要去海淀上班,每天早晚都有出行高峰,因此我们设计了三条车道,中间一条是潮汐车道,能控制方向,这样的设计在欧洲一些自行车专用路上都很少见。同时,为了满足老人、学生等更广泛群体的出行需求,这条道路的坡道上还设置了自动助力装置。

A06-A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裴剑飞吴婷婷见习记者姚远实习生周博华

新闻推荐

圆桌 阅读一定不能局限在“书”的概念之中

邱建生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爱故乡计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