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欢乐课间

济宁晚报 2019-05-31 09:52 大字

■本报评论员 扈宏毅

作为第一任老师,让孩子懂得善待同学,学会保护自己,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家长义不容辞。而家长们也需理解,孩子在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出现的某些意外伤害是难以避免的,有时并不是责任问题,而是概率问题。

曾经的中小学校园里,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会响成一片。可如今,很多学校和老师却不允许中小学生课间外出玩耍,甚至不允许学生课间在教室大声说话、疾走,课间往往安静如上课。“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

接受调查的家长,来自多个北京、重庆、江苏等多个地市,这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并不是孤例,其实还有很多身边的朋友也曾有过类似的抱怨和担忧,认为如此禁锢孩子的天性,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不过,对于学校为何采取“圈养”的方式管理学生,人们也并不奇怪。主要在于好动的孩子一旦疏于管理,就可能因跑、跳、玩闹而发生意外伤害事件。而且孩子们往往出手时没有轻重,很多情况下,受伤都是源于起初的“闹着玩”,因此校园里的“无心之失”相对频繁。同时家长们普遍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如果孩子受了伤,长辈会格外心疼,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小事容易被无限放大。轻则家长到学校闹几天,重则和责任方对簿公堂,且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其中也不乏无理取闹者,而学校并没有太多精力应对这类突发事件,所以干脆禁止课间活动,这是最省事的方法。也有部分学校,起初因为雾霾天气禁止孩子们外出活动,但慢慢地老师发现这样做很省心,也就形成了常态,即便是天气好,也不愿意让孩子到室外去了。

这样一来,学校是省事了,但这无疑违背了孩子成长发育的客观规律,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没有承担起教育事业的神圣职责,在教育责任面前,个人和集体的惰性无疑占了上风。

窃以为,与其将学生“禁锢”起来,不如首先对他们进行必须的安全教育,比如通过生动易懂的方式让他们知道哪些动作是危险的,什么物品不可以碰触,什么情况下不可以随意玩闹等等。安全意识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保障,因为他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温室里,被老师保护起来,任何学校都不能抱着学生一旦离开校园就万事大吉的想法,因为教育要为学生的人生负责,而不是把问题留给将来。

当然,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校园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也要与时俱进,在制度上对学校的安全责任范围给予较为完善的界定,明确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或者上体育课时,学校应采取哪些安全举措,如果发生意外,那么将按照有没有事先依规采取预防措施进行问责,而不是只要发生在校园里就由学校担责。

同时我们更不要忘了,孩子的安全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不是别人而是家长。孩子的行为方式始终需要由最亲密的长辈去引导。一个放纵任性、习惯打闹的孩子,与一个彬彬有礼、待人温和的孩子一定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作为第一任老师,让孩子懂得善待同学,学会保护自己,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家长义不容辞。而家长们也需理解,孩子在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出现的某些意外伤害是难以避免的,有时并不是责任问题,而是概率问题。比如跳绳、跑步时不小心把脚扭了,上楼梯时没站稳把脸磕了,同学不小心摔倒时也把自己碰倒了等等。家长对事实多一分尊重,对别人多一分理解,也是在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

新闻推荐

中央文明办发布 5月“中国好人榜”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吴文诩)中央文明办30日在北京市通州区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并发布5月“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