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地铁禁食需要精细化管理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5-30 02:48 大字

5月15日,新修订的《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和《关于对轨道交通不文明乘车行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实施意见》同时开始实施。《乘客守则》中明确规定,不得在地铁车厢内饮食。同时《实施意见》中明确,在地铁车厢内饮食可能会被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此番规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公众意见不一。(见5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早在2014年,南京实施的《南京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就明确规定,禁止在列车内饮食,当时就引发了热议。其实很多人都支持地铁禁食,更多人并非是要争取完全的地铁“饮食自由”,而是对一些地方“一刀切”式的禁食做法有异议。

地铁是完全封闭的空间,而在上下班高峰期,地铁内人潮涌动,在地铁内饮食,如果是气味较大的食物,就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而在地铁饮水,如果饮料泼洒还可能导致乘客摔倒。这些都是地铁禁食的原因所在。

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城市的扩张,不少乘客乘地铁一次可能耗时一两个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不少乘客都难免会有补充水分的需求,尤其是对一些低血糖或体质较弱的人来说,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还可能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原则上地铁应该禁食,但不能搞“一刀切”,要兼顾上班族、体弱者、病患等群体的特殊需求。对此,地铁方面不妨进行差异化管理,对老人、小孩、孕妇、特殊患者等群体,要予以特殊照顾,不能完全禁食。另外,可以借鉴地铁设置“女性车厢”的思路,设立“可饮食车厢”,将不同需求的乘客予以区分,这样就能避免地铁饮食对其他乘客造成不良影响。

地铁精细化管理是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程度的一部分。以公众权益为重,不忘服务于公众、服务于社会的初心,充分照顾各个群体的正当权利,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是地铁精细化管理的客观需求。这样做虽然会增加管理成本与管理难度,但这并不能成为搞“一刀切”式管理的借口。这道精细化管理考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耐心。

新闻推荐

高考临近心理咨询师提醒正确对待“考试焦虑”

高考临近,因为学业负担及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成为一些考生及家长的困扰。对此,受访专家提醒考生及家长正确认识、对待“考前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