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骗术”折射出两大短板 □莫思委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激励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斗志;然而,如果凡事都想得太高太远太离谱,就很有可能违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正如最近广州市出现的“量子水”,名义上是一种“高科技高疗效”产品,而实际上是一种纯粹的骗术。笔者认为,这种骗术之所以“有市场”,主要原因是当地相关部门的工作存在两大短板。
“量子水”能生产出来,说明监管工作有短板。据报道,广州市出现的“量子水”,是当地某电子科技公司的“最新成果”,能产生“一杯下去力大无穷,一个月下来糖尿病康复80%”的神奇疗效,且目前能生产这种“量子水”的企业不止一家。而问题是,所有的“量子水”都没有商品生产许可证,都无从查询专利号,都说不清背后的原理,都是用“三无”的瓶子装水。按理说,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从研发到正式生产,都应该有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有一套严密的产品质量检测系统,经过层层把关鉴定确认之后,方能成为投放市场的商品,可是,这种实际上相当于伪劣的“商品”,竟能一路绿灯,堂而皇之地登上老年人消费市场,说明一些职能管理部门没有履行好工作职责,对所谓的“高科技产品”信任有余,监管不足。
“量子水”能高价销售,说明科普工作有短板。报道中特别提到有一个消费者反映:当时其家人听完就信了,向这个电子科技公司买了一箱“三无”瓶装量子水和量子汗蒸房服务,花费千逾元。后经专业人士透露,这种所谓的“量子水”,根本没有量子技术,且目前量子技术只运用于通信、计算机和精密探测,暂时与生活日用品无关。而生产商家硬要“拉大旗作虎皮”,冠以“量子科技”的美名。如果作为消费主力军的老年人稍有量子科技的基本知识,就能明辨是非,不轻易上当受骗。从他们深信并乐于接受高价购买“量子水”可以看出,科普普及工作仍不到位,科普知识的短缺,已成为当今广大中老年人的一种“通病”,这也是一些伪科技骗术能大行其道的根源之一。
有道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因此,在抵御伪科技骗术侵害公民利益的战斗中,我们没有理由只当看客,必须人人担当,个个出力。
新闻推荐
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的新书《小文65》出版发行,该书精选了马未都近15年来所写的序跋文章共65篇。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