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也说文学何为

乐山日报 2019-05-26 06:43 大字

■孙雁鸣

近日闲散,随便翻了翻沉积多年的报纸剪贴资料,结果读到了湖南作家韩少功发表于《人民日报》副刊上的文学随笔《文学何为?》。遂联想到韩文发表之时,时年66岁的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张扬先生怒打该作协身兼六职的51岁办公室主任彭女士事件,觉得二者之间颇有些深意,不由引发些许感触,也就决定依葫芦画瓢,照着我曾经欣赏的韩作家的话题,说一番。

客观地说,韩少功的文章是针对当前文坛惟利是图现象发飙,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50”后作家还是有脾气的。不过,韩老师的文章过于拘泥于事体本身,没有做到形而上,也就是说没有将文学的功能——何为——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进行阐述。

在说到有些人嫌文学不能赚钱时,韩老师这样反诘:“下棋和钓鱼赚钱吗?听音乐和逛山水赚钱吗?情投意合的朋友谈心赚钱吗?泪流满面的亲人思念赚钱吗?少年幻想与老人怀旧赚钱吗?走进教堂时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赚钱吗?做完义工后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赚钱吗?大喊大叫奋不顾身地热爱偶像赚钱吗?……这些事非但不赚钱,可能还费钱,费大钱。但如果没有这一切,生活是否会少了点什么?会不会有些单调和空洞?”

很有道理。但不完全如此。

从小的背景来说,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无论你从事哪种艺术,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等,有了文学的滋润和涵养,即便是拿来做背景板,感觉肯定会不一样。从大的方面来讲,文学反映的是一个群体、国家、民族的艺术水准、道德准则及价值取向,在很多时候引导着人们的审美、思考、行为及组织架构。为什么一些文学家就像天空的星星一样,若干年过去了,依然在浩瀚的天幕熠熠生辉,并将长期闪耀。就因为他们是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智者,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社会绝大多数人的代言者。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歌德、美国的爱伦坡、俄罗斯的索尔仁尼琴、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中国的鲁迅等等。他们的思想是深邃的,胸怀是博大的,骨头是坚硬的,无论在和平盛世还是灾难频仍的年代,都不能改变他们对于祖国和人们的热爱。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系列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未来世界的竞争,不是军备竞争,也不是财富的较量,而是不同信仰、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评判系统领域内文明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前提,是你作为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否则,将会在未来世界文明的较量中,不战而败,成为美国、日本、德国等文化大国、强国的俘虏。

亨氏的论点,我是很赞成的。如今,走在街上,我们不难看到,到处都是美国文化、韩国文化、日本文化的痕迹,而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在几十年前曾经被人为地唾弃、砸乱,满目疮痍。而这些文化的核心和载体,就是文学。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异族入侵。五胡、蒙元、满清,统治者们无不在强大的汉文化面前,自觉降服。结果是仗打胜了,国家统治了,自己的文化却被同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可不是钱的问题啊!

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富润屋,德润身。有钱了,华屋美眷自不可少。非但不可少,还可以挥金使银,大大地滋润一番。而有德了,自己的身体就可以得到滋润。这种滋润,说的可不是物质层面上的,而是精神及修养上的。古人很讲修身养性,其根本就在一个德上。德从何来?——当然就是文化的结晶。而文学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天然基础。因此,个人的文化素养、气质的形成,和来自于文学的陶冶,是脱不了干系的。古希腊的贵族在培养后代时,从孩童开始必修的课就是诗歌。希腊人认为,诗歌是文学桂冠上的明珠。有了诗歌打基础,后代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从中得到许多的营养,贵族气质油然而生。而我们现今的所谓贵族,其实就是一个个有钱人,他们不屑写文章,也不看文章,只一味地追逐金钱和权力,把“润屋”作为第一要务,有的干脆放弃了“润身”,不在乎文化的植入。这样的人,无论过了多少代,都只是个有钱人,成不了贵族,哪怕他们非常想。

当今时代,由于社会价值评判体系的严重失衡,导致了文化的沦陷和文学的蒙羞。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信号。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也值得思考。

只从个人的角度上说文学何为,非常局限。我们需要跳开去思接千载,拿横渠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罢写罢,长叹一气。

新闻推荐

在范家堰看衙署

□刘清泉(重庆)在范家堰看躺下的衙署蓦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揭开我身上的被褥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羞耻而是害怕怕挨打,怕迟到,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