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百岁贝聿铭:从苏州走向世界的建筑大师

西安晚报 2019-05-26 04:54 大字

日本美秀美术馆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贝聿铭中国苏州博物馆新馆

□王文

编者按:“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最亲爱的小女儿’在苏州!”2019年5月16日,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辞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的名作遍布世界,包括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中国苏州博物馆新馆等。作为1983年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得主,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对光线与几何构成的深入理解、对东方典雅风格的自然化用,让他成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独特存在。与此同时,他一直致力于促成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合对话,他曾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忘初心的建筑大师——

出身名门热爱建筑

早年经历成就建筑全才

“虽然您已经去了天堂,但是您和您的作品将一直被全世界所铭记。”“苏州博物馆是贝老留给苏州人民最为珍贵的礼物。”贝聿铭去世当天,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和中国苏州博物馆分别发文悼念。而网友们也深情怀念:“天堂会美很多。您在天堂的住所一定会是苏博的模样,山与水、光与影、黑白灰。巨星退场,星星之光不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苏州贝氏家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富了16代的名门望族,父亲希望他可以从事金融业,子承父业,但他却唯爱建筑。在目睹了远东第一高楼拔地而起的画面时,他就明确地说“我要当一个建筑师”。贝聿铭在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1946年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两年后接受纽约地产巨头齐肯多夫之邀,出任其公司麾下的建筑总监一职,在战后美国经济复苏的年代,正式走上了建筑设计之路。

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朱亦民看来,也许早年间设计商业项目的经历,让贝聿铭能够深刻理解到社会资源的配置逻辑,在运用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时不舍实用性、不悖商业理性。贝聿铭在1960年告别齐肯多夫,开始联合另两名同事运作独立事务所,个人建筑风格逐渐彰显;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作品已被美国建筑评论家公认为“专业与商业相结合”的难得典范。朱亦民说:“在建筑设计方面,从创意性到完成度,以及对工艺材料和建筑细节的把控,他都做得非常好,而且他情商很高,交往能力非常强。可以说,他是一个全方位的天才人物。”中山大学教授冯原认为,贝聿铭的商业成功不仅来源于他的建筑才能,还与其家世积累密不可分:“他出生在银行世家,成长在一个优越的中国传统贵族家庭,所有这些素养在揽获人才和迎来项目时,都变成了可以充分施展的个人魅力,帮助他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譬如在肯尼迪图书馆项目中,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之所以被他打动,除了因为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足够优秀,还因为贝聿铭本人具有彬彬有礼的“东方贵族气质”。

他用杰出作品

奠定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美国求学期间,贝聿铭结识了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两位现代建筑的鼻祖,自那时起,他就确立了“找到建筑的内涵并把它表达出来”的设计思想。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上海艺术博物馆,成为他的毕业设计作品,也被认为是哈佛史上最重要的毕业设计之一:一座精致的木质模型,两层,点缀几个凉亭,溪水淙淙流过茶园。导师为它写的推荐语是:“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既坚持传统——他认为仍然存在的那些特征,又不放弃设计上的进步观念”,这似乎也契合了贝聿铭日后在设计理念上的文化交融。

哈佛毕业后,当时正值美国现代主义建筑最盛行的时期,贝聿铭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之一的格罗皮乌斯,用杰作奠定了自己在业界的地位,几何形体建筑也成为最鲜明的贝氏符号。其中,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让他在美国主流建筑圈站稳脚跟。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后,美国做出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来纪念他的决定。相比参与竞争的众多颇负盛名的建筑师,贝聿铭还是无名小辈。关于这次竞争,当地媒体称:初选入围的几位建筑师,在会见肯尼迪夫人时,多少都阐释了他们想要怎么设计。轮到贝聿铭,他却说在没有勘察地点以前,自己没法给出任何概念或意见。有人猜测,或许正是贝聿铭流露出的场地、环境应是建筑先决条件的设计理念,打动了肯尼迪夫人。她大胆选择47岁的贝聿铭担纲设计,最终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倚海矗立。这是一座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一些空间低于地面,使建筑中最动情的元素留于地表——这个项目在哗然舆论中成功。它的高曝光率为贝聿铭带来生命中最重要的设计项目之一——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年,几乎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并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贝聿铭以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有力驳斥了现代主义运动已经衰落的论调,使该馆成为上世纪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它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改建卢浮宫曾引发巨大争议

对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诗一般的境界

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还要属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但这样一个宏伟的建筑,在诞生之初却并不被看好。1981年,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提出改造卢浮宫的计划。当时卢浮宫的中央庭院(拿破仑庭院)被形容为“巨大的停车场”,显得空旷而没有加以有效利用,而卢浮宫博物馆缺乏中央入口,使参观人数受到限制。密特朗总统看到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后,毅然决定由贝聿铭担此设计重任。高傲的个性令法国人不十分钟意这位美籍华人建筑师,而贝聿铭过往的作品,他的中国文化背景,又让法国人期待这位建筑师会带来一件匹配得上卢浮宫的充满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可是,当贝聿铭提出,要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一座玻璃金字塔,并将其作为卢浮宫正式入口的标志的时候,这个方案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贝聿铭回忆:“争论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头遭到不少白眼。”

贝聿铭强调自己来自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使法国人相信自己不会小看历史文化传统。玻璃透明的质地,保证现有建筑群的外观不被严重破坏,历史与现实能完美融合。他最终说服了法国人,1989年卢浮宫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完工,玻璃金字塔由603块菱形玻璃和70块三角形玻璃准确拼接而成。它作为整个卢浮宫的主入口,为古老的宫殿集散着大量人流,还巧妙地成为视觉中心,将几个独立的宫殿“整合”成完整的建筑群。事实证明,贝老的选择是对的,对于玻璃金字塔的热情让参观卢浮宫的游客激增,很多人宁愿在玻璃金字塔前排起长队,也不愿意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30年过去,那些反对和质疑之声也早已平息,玻璃金字塔逐渐演变成为人们心中巴黎的又一个地标。渐渐地,人们开始这样形容:“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贝聿铭也因此深得法国人民的爱戴。2019年3月,法国卢浮宫还专门举行了纪念玻璃金字塔入口落成30周年的隆重仪式。

其实,在贝聿铭长达70多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他在世界各地都有设计伊始、甚至建筑落成之后一段时间里都饱受争议的作品。后来,时间证明它们的经典性,也映照了贝聿铭极具前瞻性的设计眼光。对此业界的认可来得更早:1983年,他就荣获了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这是一个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奖项,评委对他的评价为:“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

苏州博物馆——

贝老“最亲爱的小女儿”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尽管受过多年西方教育,但贝聿铭却从没忘记祖国:“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贝聿铭共有三子一女,他们的名字都有特殊的深意——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三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字,寓意着: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而他的儿子们也都选择了继承父亲的职业。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世界各地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经典建筑。但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始终表示:“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对于父亲与苏州之间的不解情缘,儿子贝建中认为,以狮子林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对父亲的影响追随他的一生。狮子林曾经是贝家的私家园林,贝聿铭年少时最欢乐的时光就是在这座以石头著称的园林中度过的。光影在石头的缝隙和窟窿中肆意穿梭,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给年少的贝聿铭带来无穷的幻想。几十年后,贝老仍对那种叫作“种石”的技术赞叹不已:工人将太湖石凿出洞来,放入水中,水涨水落,石头粗糙的棱角变得光滑,十年或二十年后,工人们才会搬走石头用来布置庭院。那时他才意识到,儿时在苏州的经历让他发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从建筑最初设计、经过施工到最后竣工需要几年时间,这漫长的过程如同庭院中的造石变化。”根在苏州的贝聿铭,近年来尤其怀念家乡,桃花坞年画、西花桥巷让他魂牵梦萦,鸡头米令他念念不忘,这种儿时的美味,在纽约吃不到。

2002年,85岁高龄的贝聿铭应邀回到苏州,再度出山为故乡苏州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他到苏州之后,每天埋头工地,有时忙碌至凌晨,笑称自己是“劳碌命”。他将中国古典的山水画融入设计理念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呈现出一幅3D立体水墨山水。在开馆仪式上,他说:“我离开中国多年,但根在中国、在苏州。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荣幸。”

眼下正在苏州美术馆举办的贝聿铭文献展上,展示了2004年贝聿铭就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写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件。贝聿铭在信中写道:“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古城之中,将是展现苏州人文历史的重要公共建筑。如何使建筑与周边之古城风貌协调?如何将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与2500年的文明结合?这些都是我考虑得最多的问题,这不仅事关苏州,且对中国建筑发展有现实意义。”贝聿铭还阐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我希望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能走一条真正的‘中、苏、新’之路,三者缺一不可。”落成后的苏州博物馆已然成为苏州地标建筑之一。深灰色石材的屋顶和白墙相配,给予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新的诠释。现代的几何造型错落有致,与传统苏州园林的精巧融为一体。屋顶木纹百叶窗营造的室内温和的光线,将贝氏“用光线做设计”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创意取自米芾写意山水画的片石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将这座现代式博物馆与周边的拙政园、狮子林等老园林结合得浑然一体。

对于贝聿铭来说,设计苏州博物馆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使他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乡,同时也将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他将自己晚年这一力作视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贝聿铭曾说:“我坚信时间、文化、地点是建筑设计的要素。”他还说过:“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新闻推荐

海口江东新区:高起点打造海南自贸区集中展示区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焊花闪烁、车辆穿梭……盛夏季节,海口市江东新区的多个项目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