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伊人已去 诗篇永存

西部法制报 2019-05-25 01:00 大字

抒方

泱泱华夏,千年岁月花开花落;煌煌文明,历史荡气云卷云舒。

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悠悠长卷中,悲歌可以当哭。这其中当属蔡文姬了。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她诉说着思乡之情,日思夜想。

思念故乡是痛苦的,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哀怨凄楚,字字悲啼,声声离愁。

蔡文姬是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邕藏书甚多,除文学外,还精通音乐、数学、天文和书法。文姬从小耳濡目染,文采斐然,多才多艺。

说起她,先要介绍一下历史背景。东汉末年,从汉灵帝到汉献帝,五十余年间,战火弥漫。氐羌、鲜卑、匈奴等外族也趁火打劫,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饿殍满地,一片凄惨。

南北匈奴分裂之后,南匈奴的活动范围于今内蒙古南及陕甘宁晋北部,后来拥兵南下。蔡文姬正是在此期间,从古都洛阳被掳往胡地(南匈奴)的。被掳,是她痛苦生涯的开端。在这陌生的塞外之地,她举目无亲,孤苦无依,忍辱12年。关于她嫁人的问题,文姬是嫁给了南匈奴左贤王,还是嫁给了匈奴其他人,是个未解之谜。但是,她在胡地生有二子是确定的。

战争,意味着刀光剑影,意味着流血和死亡,意味着冷酷和残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这是《胡笳十八拍》中第十拍的写照。背井离乡,向谁诉说?只能借助手中的胡笳了。

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可以想象,在寒风冷月中,文姬在自弹自唱,琴声化作对战争的控诉和呐喊。“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在第十一拍中,她的琴声,化作活着回归故国、死后葬于故土的心愿。

然而,当熬过了漫长的12年,曹操遣使者用金璧从匈奴将文姬赎回时,随着这喜悦飘来的又有一片愁云,与两个儿子诀别:“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第十三拍肝肠搅刺,别离亲子,每走一步就远一步,脚步难移,孩儿身影已不见,娘亲黯然神伤。再看第十六拍,更是思念渺茫,出语哽咽:“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母子生生被阻隔,就像天上的日月,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见遥遥无期,肝肠寸断。

和天下的母亲一样,文姬爱着孩子,孩子恋着母亲。在文姬的另一首自传体长诗《悲愤诗》中,她哀痛地写道:“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本来,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可是,在她身上,却不能两全。

真真教人哀怜,不由令人掬泪。

离别幼子,泪沾衣襟,文姬一步三回首到了故国。可是,家又是什么样呢?“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出门无人声,但闻豺狼吠。”家中的亲人都已经去世了,门外一片废墟,出门连人声都没有,四野白骨成堆,到处是豺狼的叫声。此时的她韶华已逝,青春不再。曹操爱才,点了鸳鸯谱,让文姬嫁给二十几岁的屯田都尉董祀。已是三嫁的蔡文姬(初嫁卫仲道,早逝)看惯了人世的离合悲欢,她只想有个家。

后来,董祀被判死刑,文姬蓬头徒行,冒死救夫。曹操见她如此赤诚,下令追董祀而归。曹操问文姬:“我听说你父亲生前有许多的著作,你能回忆起来吗?”文姬回答:“父生前著书四千多卷,都已失散,现在我能背四百多篇。”曹操听了大为欣悦。两年之后,文姬凭记忆,默写了四百多篇典籍,文无遗漏。

文姬才气英英,一生命运多舛,她博闻强记,在文学、音乐、书法、史学方面造诣颇深。如今伊人已去,诗篇永存。

远去了,鼓角争鸣;荒芜了,烽火边城。但历史,千年厚重的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一代才女蔡文姬。透过那千古绝唱,也让我们记住了《胡笳十八拍》,如同陈年佳酿,绵长而隽永!

新闻推荐

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云南孙小果涉黑案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24日从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全国扫黑办已将云南昆明孙小果涉黑案列为重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