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大分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西北信息报 2019-05-24 01:02 大字

急诊急字当头,急病理应优先。然而,现实中也存在急诊不“急”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因为挂不上普通门诊的号,转到急诊来看;也有一部分患者是想住院但没有床位,便在急诊候着,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害怕病情在家发作,干脆在急诊“住”下;还有一部分患者白天没时间看病,就选择晚上去急诊看。如此一来,急诊资源变得更加紧张。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推动急诊改革,将真正危急重症患者筛查出来,使之得到及时救治。

5月起,北京友谊医院、同仁医院、天坛医院等20家三级医院实施急诊预检分诊,患者不再按照“先来后到”看病,而是依据病情危重程度就诊。采取“急诊分级就诊”制度,有利于将宝贵的急诊资源用在刀刃上,引导普通患者分流到门诊。实际上,从2009年《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到2011年《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再到2013年《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等,都曾将急诊分级制度写入其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急诊分诊制度没有普遍落地。如今北京行动起来,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也应看到,“急诊分级就诊”改变了就诊排序的标准,却未减少医院患者总量,并不能根治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看病习惯去大医院,这与大医院大专家多、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有关。相对来说,数量更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比较弱,药品种类不多,设备较少。因而,人们即便花费更多的交通、住宿、时间成本,也要在大医院看病。有数据显示,大医院就诊人次中八成是看常见病、多发病,只有一小部分是疑难重病。这种“倒金字塔”式的就诊结构导致看病难,也促使一些患者选择从急诊“拐弯”看门诊、住上院,不利于让每一位患者得到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

显然,医疗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能止步于每家医院急诊的“小分诊”,应顺势而为,进一步推进落实区域内的“大分诊”,即分级诊疗。“大分诊”意味着在一个区域内,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首诊、分诊能力,使各级各类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急诊不“急”的现象才能得到真正缓解。

推动分级诊疗改革,离不开基层全科医生的培育与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守门人”,在我国被称为签约家庭医生。合格的全科医生不仅能解决大多数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是防病、管理疾病的“好手”,只有碰到病情严重的患者才会将其转到专科医院或者上一级医院。因而,健全全科医生制度,提高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让居民看病的首诊、分诊服务都由全科医生提供,有益于纾解大医院压力,也有利于分流急诊中“不急”的患者。虽然我国目前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30.9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与大医院有差距,但经过一段时间,人数不足、技术差距等问题都将逐步得到解决,难的反而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理念的转变。实际上,把患者“分”给基层全科医生,是将卫生服务体系重心从“重治病”转向“重防病”,不再以疾病为中心,而是以健康为中心。只有重新配置与之相关的资源,才能构建起关乎健康轻重缓急的“大分诊”体系。

急诊分诊举措受到公众推崇,背后蕴含着对医疗改革的期盼。有必要总结“小分诊”经验,举一反三推动区域“大分诊”改革,探索首诊、分诊制度,建立真正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全民健康。李红梅

新闻推荐

天花板发霉、地面渗水…… 每平方米近万元的精装修楼盘为何频曝“硬伤”?

天花板发霉、木地板被泡烂……号称每平方米以近万元标准装修的新房,却令购房者头痛不已。近期,上海多个楼盘因装修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