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赏唐三彩天王俑

天水晚报 2019-05-23 14:49 大字

□王国良

盛唐时期,受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影响,镇墓用的天王俑开始出现。天王俑为唐代镇墓神煞的一种,是唐高宗时期取代镇墓武士俑而出现的独特俑类。其来源于佛教中帝释外将的四大天王,分别以增善根、净天眼、护国土、扬福德为主职。

在佛教艺术中,天王显示着威武、勇猛、强悍形象,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武士形象互相渗透,成为墓中可以驱鬼辟邪的镇墓天王俑,往往成对出现,是盛唐时期随葬俑群组合之中的重要角色。在众多考古发掘中,天王俑成为在墓葬中出现较多的镇墓俑。

天王俑造型基于武士俑,但同时也深受佛教文化启发。从其冠饰上看,其发型与头饰多与菩萨造像相同,即束发于顶梳宝髻。这种宝髻又称“菩萨髻”,后又出现花冠式样,也多同于菩萨造像。而从目前出土的天王俑来看,也有不少塑有鸟形冠饰的形象。五官上看,通常两眼外凸,面目狰狞。衣饰造型上看,身披铠甲,铠甲上缀兽面护甲,着靴,脚踏卧兽或挣扎欲起的鬼怪,一手叉腰胯间,另一手握拳于胸侧作持物状,一腿直立,一腿弯曲,形态逼真传神。整体造型威猛高大,气宇轩昂,象征着无穷的力量。

如左图所示这件唐三彩天王俑,高84.5厘米,现藏于深圳博物馆。此天王俑作武士打扮,呈站立状,竖眉张口,怒目圆睁,面目凶猛,头上束发成高髻,双长耳,双手握拳举于前方。身穿甲衣,两肩有兽头覆膊。胸前有甲附护胸及护心。腰束粗带,足蹬尖头长靴。双足踏于卧兽之上,兽下有长方形的台座。左右手前伸握拳,作持兵器状。通体施黄、绿、白彩釉,釉色自然,晶莹夺目,是盛唐时期典型的三彩器。

天王俑从出现到消失,仅存在二百多年。天王俑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唐高宗时期开始在墓中出现,并逐渐取代之前的武士俑,一般式样是脚踏卧兽,中期时又出现脚踏俯卧形鬼怪和脚踏蹲坐状鬼怪式样,到晚唐时期随着丧葬习俗的变化又逐渐被铁牛、铁猪所取代,数量减少,直至消失。从整体上来看,镇墓俑的形象具有早期天神因素的“武士状”逐渐演变为具有明显北方天王特征的“天王状”,是一种文化的流行趋势,是社会形象和社会意识的再现,它的演变涉及人类思维及文化的发展。唐代天王俑融入了盛唐社会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风尚。

新闻推荐

绿色高新产品登上国际舞台

(上接第一版)为支持和配合中国铁路实施“走出去”战略,马钢大力加强重载铁路所用结构件的技术研究和攻关,先后攻克了铸坯表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