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重在自觉■喻雅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外出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方式。每逢节假日,跟团游、国内游、自驾游、出境游等,旅游市场门类繁多,一片红火景象。旅游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活跃了旅游经济,其好处不必多言。
然而,许多人的文明素质提升似乎并未跟上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节拍。譬如,在景区外插队拥挤、在动车上霸座撒泼、在古迹上乱涂乱画、在博物馆里喧哗嬉闹、在游园里攀折花木、在路上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和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在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集中爆发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仅给景区的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他人的旅游心情,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人假期出游都是拖家带口出游,当成年人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被孩子们看在眼里时,有样学样就难免成为最糟糕的亲子教育。
文明旅游直接反映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倡导文明旅游,提升文明旅游行为,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首先,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因该法从法规制度层面对旅游行为做出全面、细化的约束,成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紧箍咒”。游客的文明行囊中必须配备法律法规的理念,必须让法律法规植根于自己的头脑中。在旅游活动中,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切实做到“从心所欲,不逾规矩”。一旦游客文明素质提高,就会反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其次,假期出游是景区与城市文明管理综合水平的试金石。面对假期激增的游客,景区与城市是否有足够的硬件支撑,是否有完备的管理服务预案,乃至于是否有强大的志愿者队伍和宣传引导机制,这些都是城市文明管理综合水平的具体体现。很多时候,不文明行为的出现,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游客的正常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和合理解决。客观地讲,旅游不文明行为,也有景区管理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提升文明旅游水平,需要景区维护秩序、加强引导,要落实法律规定“最后一公里”的措施配套,引导广大游客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解决这种问题,一是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自身建设。考虑景区设施的配备和放置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是否为游客提供了便捷、多样的选择。在管理上,注重公共服务的细节化,细致到一个垃圾桶的设置、一块提示牌的安放;在公共场所,应加强教育与引导工作,尽一切办法营造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和公共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游客。二是注意加强对景区人员的文明礼仪和职业道德教育,优化管理、文明服务,以自身文明带动游客文明。游客的很多不文明行为都体现在细节上,比如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大声喧哗等。可能他们也并非有意为之,而是长期形成的不文明习惯,不过只要有人示范带动,有人劝阻,这些人通常还是会接受并改正。
再次,强化自律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文明旅游重在行动,美在德行,美在传递文明正能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具有优良文化传统,有着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中国人应该谦恭有礼、文明诚信。旅游文明说到底是一种习惯,习惯由日常养成。习惯具有两面性,注重文明是一种习惯,不注重文明也是一种习惯。我们倡导的是养成文明的好习惯,改掉不文明的坏毛病。旅游不仅是一种消费体验,还是游客和美景产生情感互动的方式。因此,作为游客,要在这说走就走的旅游中实现情与景的完美交融,就必须把文明和礼仪时刻揣在怀中,将“我是文明旅游人”的信念装进行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入心入脑入手入身,心中无旁骛,脑里没杂念,手脚勿乱动,身子不逾位,时时处处点点滴滴将“文明”进行到底,不能一高兴就忘乎所以。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作为一名游客,我们不但要文明旅游,更要具备和不文明行为进行斗争的勇气。只有更多游客共同抵制不文明行为,旅游才能成为一种“天人合一”或者说“人景合一”的美好体验。
春风十里,不如一个文明的你。笔者希望背包走天涯的游客们能在领略各地大好河山、欣赏各地风土人情的同时,做一个文明的出行者,共同绘就旅游美丽的“风景”!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邱冰清)绣着展翅翱翔大雁的枕套、绣着五角星的手绢……烈士郭纲琳在狱中绣的物件,陈列在南京市雨花台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