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要把好守底线防风险原则乔金亮
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就要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无论做哪些改革创新,都要坚持原则,严守底线。要防止乡村产业繁荣了,但农户衰落了、环境破坏了、乡愁没有了。
当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机遇也有风险,更有难点。难点之一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能否稳慎推进。按照中央精神,涉及经济社会基础、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制度改革一定要相当谨慎,步子要稳。农村土地制度是一项基础制度,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自然要稳妥审慎进行,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发生颠覆性错误,补救的成本难以估量。实践过程中,个别地方在土地改革上存在激进、冒进的苗头,要警惕急于求成的趋向,防范其随意突破土地规划,改变土地用途,违法用地的行为。
难点之二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能否顺利有序。目前,全国仍有2.26亿农业转移人口已是城镇常住人口,但尚未落户城市,其中65%分布在地级以上的城市。不少地方在推动农民工落户上存在诸多矛盾。矛盾集中于处理好存量与增量,协调好大中城市和县域城镇,统筹好消除落户限制与人口因城施策的关系。城市需要知识型人才、要“抢人”,但也需要各种工匠型、服务型人力资源。因此,解决问题需要各类城市和城镇联动,形成合力。
难点之三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能否逐步完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既是城乡融合的目的,也是结果。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从最高点的2007年3.14倍,下降到2012年的2.88倍,又下降到2018年的2.69倍,但近年的缩小幅度逐渐收窄,农民持续增收面临挑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一些地方,城乡融合发展还停留在口头上,农民增收重任没担在肩上。需要明确的是,衡量地方工作的好坏,不仅要看城市、市民,还要看农村、农民。
当前,我国正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要素融合。中央要求,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无论是农村两权抵押还是农村三块地改革,多项重要改革都以经全国人大授权、在部分地区暂停法律实施为前提。如果是经批准的改革项目,就要在确保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大胆试验,但无论怎么改,要以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为底线,绝不能代替农民做主,不能强迫农民选择。
以宅基地制度改革来说,农村闲置农房任其破败是个大浪费,利用起来却是笔大资源,可以结合乡村实际进行试验。但这一过程中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的口子不能开,按规划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则不能突破,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以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来说,要进一步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承包地经营权,但承包地的农业用途不能改变,农民利益要得到充分保护,要坚持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式的土地规模经营。
强调坚守底线是为了更好地改革创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各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过去,我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民的伟大创造惊天动地。今天,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城乡关系的时代节点上,更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10日,记者从市经开区获悉,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市经开区突出黑恶腐败查处,深挖彻查“保护伞”工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