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校方“一头热” 合作难持久 采取切实措施激发企业参与热情

安徽日报 2019-05-10 07:00 大字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记者在江苏、广东、湖南等地调研了解到,虽然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和省级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促进校企合作,但校方“一头热”现象仍然存在;因为地方缺乏配套支持,一些激励政策未能真正落地,效果打了折扣。

校企协同育人格局初步形成

经过马拉松式谈判,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姜汉荣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去年与富士康共建的智能制造学院将要在6月12日揭牌了。

“工业机器人是新专业,学校没有相应师资、教材和实训设备。”姜汉荣说,“通过此次共建,教学师资是富士康的培训团队,教学内容与富士康等一线企业生产实际实现了对接。”

像这类校企合作项目,正在全国多地职校展开。“自2011年与博士汽车启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至今共培养了200多名毕业生,绝大多数已成为关键岗位、关键工序的技术骨干,10%以上已晋升为生产工程师和中层管理人员。”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伍俊晖介绍,近年来,该校主动对接湖南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开办专业,通过与企业共招学徒、共建基地、共培师资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既熟悉现场制造工艺,又能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技能人才。

据教育部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400个职教集团、3万多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产教协同发展、校企共同育人的格局。

校方“一头热”现象仍然存在

并不是所有的职校校长都能像姜汉荣这样幸运。江苏、广东、湖南等地受访的职业院校负责人表示,校企合作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仍未破解。

“中小企业育人特别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实力不足,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钱吉奎说,在目前就业市场上,国有大型企业还处于买方市场,部分企业产业升级中重视“硬技术”,企业参与职校人才培养的外部效应未能得到很好的补偿。

“校企合作往往靠个人关系去维系。”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亚林认为,校企合作校方“一厢情愿”多、“两情相悦”少,学校往往以项目有补贴来说服企业给学校合作的机会,企业只有等到用人紧张时,才想起去职校谈合作,这样合作难以深入持久。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企业负责人认为人才培养是教育机构的事,在行动上力度不够。”伍俊晖表示,人才是流动的,也存在企业参与培养的毕业生不到企业工作的情况。

完善保障配套措施激发企业参与热情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在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土地、财税等方面明确了多项激励引导性政策。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地方政府或跟进缓慢,或出台的配套政策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致使宏观政策无法落地实施,不能调动学校尤其是企业的积极性。

“即使企业的安全保障措施做得再到位,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因为不熟悉工作环境,发生伤害的可能性比在职员工要高。”李亚林说,学校认为把学生交给企业了,出了事企业当然要负全部责任,而不愿与企业共担风险。

对此,《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当按照三方协议的约定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除为学生统一购买的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保险以外,鼓励学校和合作企业为实习学生购买补充意外伤害保险。

2019年至2021年,广东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对于开展学徒制培养的企业,根据不同职业(工种)培训成本,给予每生每年4000—6000元的培训补贴。逐步建立学生实习补助制度,对考核认定符合实习规范要求的企业,每生每月可获得200—400元补助。

新闻推荐

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冲啊!”

董存瑞生于1929年,河北省怀来县人。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牺牲时年仅19岁。,董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