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职业教育
有的超级火有的处境艰
——职业院校云泥之别呼唤改善供给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墨较多。全国两会后,教育部就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记者近日在制造业大省湖南、江苏、广东等地调研发现,一方面,火爆的职业教育院校录取分数线年年攀升,学生成了用人单位争相抢夺的“香饽饽”;另一方面,冷清的职校就连招生都成了问题,生存难以为继。职校“冰火两重天”的趋势日益明显,亟待整合资源,改善供给。
火爆:录取分数线年年攀升,就业率居高不下
大一还没读完,整个班的学生就被企业“一抢而空”。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民爆工程安全管理专业于去年开办,全班共有41名学生。今年3月,除3名企业委培生外,其余38名学生均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
“学院录取控制线每年保持20分以上的涨幅,专业基本上都是‘订单式’培养,企业不早预定肯定招不到人。”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院长郭超说。
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个占地2200平方米的实训中心里,智能生产加工线上蓝色的机械手臂正在工作着,操作人员、学生站在生产线外,通过大屏幕监控生产过程。“企业把工厂直接搬进了校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湖南工业职院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伍俊辉说。
校企密切合作下,一大批职业院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群,订单班也成为普遍的培养模式。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每年订单班招生数量均占招生计划的50%以上。今年,学院计划招生3350人,“订单生”超过1800人。由于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入职薪酬待遇较高,平均起薪达到4632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上了本科线,不读大学读职校的学生也在增多。2018年湖南工业职院录取的学生中,高考分数高于三本线的有317人。
记者调研发现,有的职校学生近年就业率居高不下,甚至反超本科院校。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8%,中职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冷清:招生“吃不饱”,生存成问题
在一些职校火爆的同时,却有一些职校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尽管招生分数线一再降低,多次补录征集志愿,仍然面临生源危机。
由于办学经费与学生人数挂钩,许多职校在招生上丝毫不敢懈怠。“学校招生人员连轴转赶场子参加招生会,每年招生成本不下百万元。3月就要开始制订招生计划,‘五一’之后就要到各学校宣传,直至8月底学生报到。一次招生需要耗费近半年的时间,招生成了‘老大难’的问题。”一位职院工作人员透露。
为了抢夺生源,部分职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要承担招生任务。一些民办职校更是明码标价,以近乎传销的方式购买生源。
记者了解到,部分职业院校不仅学生报考率徘徊不前,报到率也不容乐观。大肆招生宣传之下,一些职业院校每年的报考率只有50%,报到率只有70%—80%,一些学生宁愿复读也不愿就读职校。
“职校生毕业后多是技术工人,进入产业大军。”一位职院院长无奈地说,加上许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普通中专合并升格,中职学校是由薄弱普高改制转型而来,“双师型”教师匮乏,专业设置老套,这对学生和家长缺少吸引力。
相对于普通高校,职校对教学硬件的要求更高,比如数控专业每台机器都是上百万元,还不包括维修和换代费用。因为生源不足,教育经费“捉襟见肘”,一些职校只能开设成本较低的文科专业,毫无特色可言,加剧职校走入死循环。
职校冷清的情况在产业落后地区尤为突出。“职校学生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当地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好的就业岗位,学生报考、就读的意愿就更低。”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刘克勇说。
职业教育“冰火两重天”如何破局?
湖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余伟良认为,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就要更多地站在学生未来发展和国家发展需要的角度考虑,真正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走进社会能受尊重、有地位、被重用。
一要转变观念。不少受访专家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对职业教育发展提了很多具体的要求,释放了“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等诸多政策红利,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在职校毕业生的待遇福利上做更好的设计,将逐步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
二要“帮扶弱校”、整合资源。湖南近年来探索实行19所示范院校对口支援21所贫困地区学校,实行送教上门、送培到校的模式,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能力。
同时,湖南还成立了42个职教集团,将同类型学校组织起来,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实训、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资源共建共享。此外,湖南省职业院校课程联盟正在打造在线精品课程平台,将实现全省职校共建共享。
不少专家认为,应对长期招不到学生、专业设置过时、教学条件比较差的职校进行合并,对一些行业和企业办的技工学校进行调整,已经停办或无力继续办学的,实行关停并转。
三要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紧密融合。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单凭学校、教育部门抓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锋介绍,广东近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并以此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提高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做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据新华社
拓宽升学通道提升技能价值
——各方共同努力增强职校学生获得感
一方面,知名企业面临“高级技工荒”,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吸引力上不来,学生不愿报考,甚至有的在校学生也觉得“抬不起头”。记者在广东、江苏、湖南等地采访发现,需要拓宽学生升学通道,提升培养质量,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增强职校学生的获得感。
拓宽中高本升学通道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并非不同的教育层次,没有高低之分,而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然而,社会上却有一种误解,认为中考是把那些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孩子“分流”到职业学校,他们是差等生。甚至有的在校学生也觉得低人一等。
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342所,中职在校生88.82万人;高职院校90所,在校生68.51万人。湖南目前招生的高职高专院校70所,在校生56.04万人;中职学校456所,在校生78.93万人。
广东自2018年开始“中职升本试点”工作,由广东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定专业面向全省中职学校招生,首批200个计划指标,录取166人。2019年,继续扩大招生,计划指标增至260人。这意味着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可以直接考入本科院校学习。
2016年,湖南省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株洲市十三中联合开展普职融通改革试点,让学生在普高与职高之间实现“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给在校学生多一次成才、选择机会。2018年,株洲市普职融通试点扩大到7所普高、中职学校,17名中职学生转换到试点普高就读;招录试点班学生260名,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横向融通。
当前,虽然许多地方打通了中职到高职,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升学通道,但是这条通道仍然狭窄。江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张芳儒说,中高本的贯通还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升学诉求。从高职生升本科的数量来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7%,从应用型本科面向高职院校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来看,也只有10.8%。因此,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为职校学生提供多种深造机会仍是当务之急。
提升技能型人才价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企业频现“用工荒”。有关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虽然超过1.65亿人,但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1.3%;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6%,高级技工缺口上千万人。
然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由于工资待遇低等原因不愿意去工厂,其中不乏职业技能大赛上的佼佼者。
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刘克勇说,职业教育培养成本比普通高中高很多,比如高中阶段最多几个实验室,而中职就需要实训场所培养动手能力,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2.6倍于普通教育的费用,这是国际通例。
目前,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时,有意无意地设置学历等条件限制;一些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工资收入虽然有所提高,但升职困难;一些企业用工制度不完善,执业准入制度没有很好地落实,导致参不参加职业教育工薪待遇没有差别。有关专家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完善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当前要重点取消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用人方面的学历限制,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锻造职业教育培养质量
有关专家认为,现代职业教育既需要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也离不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过于强调理论学习,难免有“去职业化”之虞;反之,过度重视“技能化”也容易导致职业教育窄化为“就业培训”,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平衡技能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这两端,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第一要义。
一些地区切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正在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优势。例如,广东实施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证。广东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赵鹏飞说,“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企业实操技能。没有太多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必须下到企业去,到工作现场去,才能胜任。
江苏在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中,要求专业教师每5年到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半年;开通职业院校教师引进绿色通道,连续两年选聘了303位企业精英以“产业教授”的身份加盟。
好的教材也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方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院长阚雅玲说:“为了防止企业一套课程、学校一套课程,形成‘两张皮’,或把企业培训等同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必须合作进行课程体系建构。学校要把企业语言翻译成教育语言,明确教学目标、手段和内容,做成教学设计固化下来。”
湖南创新专业技能和毕业设计抽查机制,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技能标准和题库开发,按照随机抽取的原则,覆盖70%以上的高职学生。通过全过程监管,严把出口关。
“只要人才培养质量上去了,学生自然就有竞争力。”刘克勇说。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近日,家住杭州余杭区的小王在一家超市门口偶然发现了自己前几天丢失的山地车,当着民警的面把车领回了家。谁知当晚又有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