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真贫”不打折扣
让“脱真贫”不打折扣
——重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将扶贫做深做实
最近,重庆云阳县的贫困肾病患者李先贵治疗出院时,一张数字清晰、罗列详细的就诊费用结算单就生成了。这上面显示,老李住院花费近6000元,各类保障待遇报销了5400多元,自付不到600元。老李感叹,健康扶贫政策真惠民!
医疗开支、住房安全、产业培育等都是脱贫攻坚需要解决的难题。近年来,重庆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将扶贫举措精准到人头,统筹到区域,让“脱真贫”不打折扣。
筑牢民生“网底”:
扫去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因病致贫是扶贫路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尤其对深度贫困群众而言,“一场大病下来,一辈子的家底可能都要赔干净。”为此,重庆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同时,还集纳资源,形成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为基础,医疗救助、扶贫基金为补充的健康扶贫保障体系,使贫困人口就医自付比例控制在10%左右,目前全市因病致贫返贫户比建档立卡时减少近15万户。
“医疗保障水平提高,能减轻患者治病负担;而报账流程少、手续简便,又能让患者少跑路,更顺心。”在重庆,医疗机构已实现基本医保、民政救助等系统互联互通,信息查询“一键点击”,贫困患者可以“先诊疗、后付费”,出院时“一站式结算”。
农村道路整治、危旧房改造、饮水安全等直接关系民生的项目也在加快推进,群众获得感明显。在忠县白石镇巴营村,不少过去居住在土坯房、危旧房的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等政策支持,住进了安全敞亮的新房。
记者刚踏进贫困户周成华家新房,老周就打开了话匣子:“家里老宅建了40多年,成了D级危房,堂屋一侧土墙倾斜,墙壁裂缝最宽的有10多厘米。”老周说,多亏了危旧房改造补贴,如今两层新楼建起来了,自来水也接通了,生活越来越好。
因人施策,贫困户有了
量身定制的“脱贫药方”
要破解“两不愁”,关键要有持续增收的渠道。重庆抓产业、建机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推动懂技术、有资金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强化利益返还、保底分红等机制,让群众持续受益。
在黔江区金溪镇,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羊肚菌、蚕桑种植,以扶贫资金注入合作社,培育“农民股东”。“自己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还能领股份分红。”脱贫户白国勇算了一笔账,家里5亩地入股合作社,加上股权收益和务工,一年收入近两万元,稳定脱贫没问题。
发展扶贫产业还需创新思路。在石柱县中益乡,土家族群众世代有养蜂的习惯,但过去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市场销路没打开。如何才能盘活这一“沉睡的资源”呢?乡里想到了引入龙头企业,向农民传授养蜂技术,并通过电商打开市场。
“通过网络定制产品,市民缴纳认购费、管理费后,便可获得蜂箱1年的收成。而且通过摄像头可实时观看,保证蜂蜜品质不打折扣。企业负责配送到家,产品销售情况很好。”中益乡驻乡工作队队长李建树说,乡里引进的农业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了中蜂代养代销协议,每年还能根据销售情况分红。到2018年,中益乡已发展中蜂8000群,蜂蜜产业成为“甜蜜”的骨干产业。
为增加群众长效收益,中益乡各村也没有少想办法:华溪村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发展中药材、有机水稻,对缺技术、缺劳力的农户实行“代种代管”“联养合作”;全兴村则想挖掘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民宿……各种措施持续发力,让扶贫产业强起来。
政策不变、力度不减……
稳脱贫防返贫有了“保险阀”
脱贫攻坚持续发力,黔江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时的8.1%降至0.88%,4万多贫困人口摘掉“贫困帽”。“脱贫还要防返贫,要扎实巩固脱贫成果,对已销号村、已脱贫户要‘扶上马,送一程’,继续保持脱贫政策、帮扶力度、攻坚态势不变。”黔江区扶贫办主任郭兴春说。
最近,黔江区中塘乡双石村农民完成一件“大事”:在驻村干部帮助下,村里新辟出600亩茶园地,村里有了骨干产业。村民们说,最感谢的还是王书记。
村民口中的王书记名叫王运洪,这是他作为“第一书记”驻村的第3个年头。这几年,王运洪一直帮着双石村搞产业规划,一家一户制定脱贫方案,争取产业扶持资金、退耕还林指标,还请来重庆茶科所专家下村指导,把产业做大做强。
而在南川区风吹村,村民潘常友依靠乡村民宿,摘掉了“贫困帽”。但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干部还是多次踏进老潘家门,“催”着他到区就业局组织的微企培训班报到。培训班是免费的,专门提供餐饮、食品卫生、住宿培训等实用技能,最适合老潘这样的农村创业者。
除了为潘常友这样的脱贫户提供政策信息和专业指导,驻村干部还在谋划特色产业发展。风吹村虽然实现了整村脱贫,但按照“脱贫不脱钩”的要求,驻村干部仍扎根农村,巩固脱贫成果。除帮助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外,村里正通过农地整治、统一流转,引入合作社,发展效益农业,让产业做大做强。
李松
新闻推荐
新华社重庆5月7日电(李松曾理)5月7日是第21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是“全程管理控制哮喘”。医疗专家介绍,哮喘是一种慢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