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去年环境行政处罚款为2014年4.8倍 2018年环境行政处罚款152.8亿元;新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即将启动,将继续紧盯首轮督察整改

新京报 2019-05-07 01:19 大字

2018年8月26日,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督察人员向一施工工地负责人出示证件。新京报资料图片/记者 邓琦 摄

5月5日起,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第二批“回头看”10省份正式启动反馈。本轮集中反馈后,首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全部结束。

在建设美丽中国途中,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是重要保障。

其中,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这把“利剑”功不可没,也少不了蓝天保卫战等标志性战役、日常执法监管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

对违法者依法严惩、对守法者无事不扰。2018年,全国实施行政处罚案件18.6万件,罚款数额152.8亿元,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前2014年的4.8倍。

今年,新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即将启动。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也将加大执法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保钦差”

给地方党政部门上“紧箍”

有人把中央环保督察比喻为“环保钦差”,自上而下,刮骨疗毒,成为近年来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举措。

本月5日起,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第二批“回头看”10省份正式启动反馈,跟第一批一样,反馈时同步公开典型案例。在初夏时节,燃起公众的环保热情。

其中,不乏触目惊心、匪夷所思的案例。例如,昨日被督察组点名通报的山西,多地照搬照抄上级文件。太原市整改方案中,对大同等其他城市提出要求。

反馈意见经常一针见血。例如督察组直指山西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对生态环境严峻形势缺乏清醒认识,工作畏难。

“环保钦差”机制,始于2015年。

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要求全面落实党委、政府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主体责任。

会议传递出一系列重要信号:要把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作为先期督察对象,等等。

换言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强调“督政”,督察的对象主要是各省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不难发现,中央环保督察层级高、配置强。中央环保督察督察组组长通常由现职或近期退出领导岗位的省部级干部担任,副组长由生态环境部现职副部级干部担任。另外,督察结束后,重大问题直接向中央报告。

评论指出,中央环保督察,背后是十八大以来中央环境治理的大逻辑:给地方党政领导戴上环保“紧箍”,让环境问题与政绩挂钩,让粗放式发展彻底退出,这样的转型才是绿水青山的根本保障。

当年12月,中央环保督察启动河北试点。截至2017年底,分四批实现31省份督察全覆盖。

第一轮督察成效显著,累计立案处罚2.9万家,罚款约14.3亿元;约谈党政领导干部18448人,问责18199人。督察直接推动解决8万余个群众身边环境问题。

除边督边改过程中问责的1.8万余人,加上两批“回头看”,实际问责人数超过2万人。

强化监督

以“督企”实现“督政”

如果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是雷霆风暴,那日常生态环境执法,更像细水长流的持久战。

这其中,备受关注的,当属蓝天保卫战。2017年,针对雾霾重灾区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首次开展为期一年的强化督察,在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夏天,新一轮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察启动。这一次,纳入了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

生态环境部原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曾把强化督察比喻为“吃药”理论:让大家把药吃下去,疗效也就显现了。

数据显示,2018年6月以来,2018-2019年度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共帮助地方查找并移交5.2万个生态环境问题。

“全部拉条挂账,一盯到底,不整改到位绝不放手。”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曹立平说,从监测成果来看,重点区域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其中,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同比下降11.8%。

其间,生态环境部专门设置曝光台,每天通报强化监督过程中违法违规企业名单,在“督企”中实现“督政”。

自下而上

地方不断压实责任

环保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同理,环境治理也不是政府部门凭一己之力可以完成。

除了上层制度设计,社会公众监督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履行责任,缺一不可。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每到一地,立即公布举报电话等渠道。不少地市设置了环保举报热线。在北京,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最高可获5万元奖励。

去年全国“12369”环保热线共接到举报71万件,同比增长14.7%。在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升中,环境违法者更无处可逃。

此外,地方党政部门是否很好地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治理中,至关重要。

曾让不少督察人员感觉力不从心的是,上面环保压力传导下去了,地方迟迟不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多次通报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案例,其中不乏不作为、慢作为的问题。

不过,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亲自督办等案例并不罕见,经常是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挂帅,督促问题整改到位。

各地环境执法力度空前。2018年,全国实施行政处罚案件18.6万件,罚款数额152.8亿元,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前2014年的4.8倍。

进入2019年,各地执法力度不减,1-3月案件数量2.47万件,罚款金额19.43亿元,分别同比上升4.21%和4.19%。

优化改革

强化监督进驻时间减少80%

生态环境治理步入“深水区”,环境执法和监管,也面临优化和改革。

去年机构改革之后,新组建生态环境部,同时,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统一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由生态环境部指导。原环境监察局改为生态环境执法局。

“这个变化,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名字的更替,而是越来越重的政治责任和工作职责。”曹立平说,今年将持续加大执法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他以强化监督为例介绍,今后将大幅缩减进驻时间,一次检查多项任务。初步估算,到地方进驻时间减少80%左右。

同期,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也将迎来蜕变。

即将启动的新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继续紧盯首轮督察整改,确保整改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长根说,寄希望通过一两次督察就解决问题,既不可能,也不现实。需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绝不能也绝不会是“一阵风”。

他发现,督察面临“深水区”压力,面临“发现问题难”、自身能力不足的压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在思路、方法、技术手段上持续创新,提高督察能力。

新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即将启动,这一次,督察将进一步制度化。

今年将制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及其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督察行为,强化依法督察,不断提高督察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

“生态环保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态环境保护也绝非朝夕之功,必须蹄疾步稳,坚定沉着,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刘长根说。

新京报记者邓琦

新闻推荐

政府投资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政府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