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最早是怎样产生的
每年五一前,全国及各省市都会对劳动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劳动模范”始终是人们尊敬的称号。那么,“劳模”最早是怎么产生的?这要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
开展劳动竞赛
“反围剿”时期,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中央苏区出现劳动力和耕牛、农具短缺的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苏区政府一方面组织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另一方面号召军民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努力提高劳动效率。
1932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局发出 《关于革命竞赛与模范队的问题》的通知,要求 “发动群众积极性,用组织模范队和革命竞赛的新方式”“转变全部工作”。临时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员部也发布政令,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 “组织生产竞赛,乡与乡赛,村与村赛,家与家赛,团体与团体赛”,并颁布了有关竞赛的评比标准和奖励章程。广大翻身农民积极响应号召,确跃参加以春耕、植树、垦荒和冬种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
一等奖是耕牛
1933年底,上杭、新泉、武平、代英四县区土地部长在福建才溪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开展以 “冬耕积肥、植树种棉和兴修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四县竞赛,并签订了竞赛条约。条约对竞赛项目、对象、时间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定于第二年的2月间,“由省土地部再召集会议检阅,一等奖耕牛,二等奖农具,三等奖种子,如特别优胜另奖”。
苏区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的春耕生产竞赛更是如火如荼。 1933年5月19日,苏区中央政府在瑞金武阳召开了春耕生产赠旗大会。毛泽东亲往大会做报告,并向优胜者赠旗。
先进能上“红板”
在农业生产竞赛活动的影响下,苏区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劳动竞赛也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1932年9月1日至11月1日,中央兵工厂和中央印刷局之间开展了以“增加生产、节省材料和参战工作、文化教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这是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国营企业间的劳动竞赛。当时,中央弹药厂等十四个中央直属工厂之间的劳动竞赛,上杭、长汀、宁化三县革命工作竞赛,由中央财政部等十一个中央国家机关之间的革命竞赛,规模和影响都很大。
当年苏区流传一首歌谣:“增加生产各争先,劳动竞赛胜往年,优胜题名红板上,懒疏写在黑板边。 ”“红板”相当于今天的光荣榜。
中央苏区的革命竞赛,开始树立劳模。到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和各根据地“劳模运动”全面展开。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劳模评选活动就比较完善了。蒋自饶
新闻推荐
石登高跟村民在一起。“石登高,玛汝(苗语‘好’的意思)!”说起湖南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石登高,十八洞村的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