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模70年:引领新中国奋斗的“精神力量”
1300 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中国劳动者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集聚到中国最大石油生产基地大庆,在“铁人”王进喜雕像前,缅怀、纪念、学习这位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献出生命的劳动模范。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渴望工业文明的新中国树立的一面“旗帜” ,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事迹感染着国人,工业领域掀起了向大庆学习的热潮。
以“ 爱国创业、 求实奉献” 为核心内容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任何时代劳模都是时代先锋和民族楷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副所长李珂认为,纵观不同时期劳模构成、评选标准,均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现状及劳动价值导向密切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进行了15次全国范围劳模表彰,总计表彰劳模先进个人超过3万人次,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劳模评选制度。通过表彰、宣传这些劳动模范,引领中国人民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
既要保家卫国又要发展生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国情。此时中国的劳模评选,要表彰革命战争时期的模范人物,还要团结、号召全国人民发展生产,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稳步迈入社会主义。
1950 年,新中国第一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主要对象来自工业、农业和军队等行业,鉴于当时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情,专门规定了农业劳模的评选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4次劳模表彰会议,在会议名称、评选条件及表彰对象等方面差异明显,表彰重点从工农兵转移到工业战线先进人物,再到文教战线先进人物,这与当时中国恢复生产、发展工业,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紧密呼应。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刚说,“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等是这一时期劳模的代表人物。通过树立这些劳模,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劳动价值观广泛传播。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出现了劳模表彰第二次高潮,两年多时间举办了5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党和国家工作重心逐渐向经济建设转移,“生产力”标准成为当时劳模评选主要标准。在明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之后,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数学家陈景润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占劳模队伍比例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劳模表彰的评选方式更加科学民主、标准更加合理、范围更加广泛,中国劳模评选表彰进入常态化、 制度化。特别是从1995年开始,固定为每5年召开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劳模表彰的名称、频次、人数等趋于稳定。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新行业、新业态不断出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受到关注,在2015年举行的最近一次全国劳模评选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劳模占比达到75.8% ,理财规划师、农艺师等新职业、新称谓开始出现。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年,最初的劳模主要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良好生产能力的“老黄牛式”技术工人,劳模精神内涵为“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 无私奉献”。 改革开放初期的劳模更强调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进入常态化、制度化时期后,劳模逐渐具有“知识型、 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 等特点,劳模精神内涵包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已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好蓝图的中国,更加注重弘扬劳模精神。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李珂说,劳模精神在变化中被赋予不同时代元素,而劳模引领社会大众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导向作用始终不变。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有利于汇聚起“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中国力量。
70年来,中国劳模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行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劳模向世人展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意志,和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坚定信念。
全国劳动模范、 “ 大庆新铁人” 李新民每年都会去一次王进喜纪念馆,在“铁人”雕像前重温“铁人精神”。作为新一代中国石油工人杰出代表,李新民带领大庆油田钻探队走出国门,实现了王进喜“把井打到国外去”的夙愿。
“ 无论面对任何艰苦困难,我们始终牢记自己是中国石油人,必须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李新民说。
新华社北京 4月 29日电
新闻推荐
记者|杨冰柯马一凡热点二线城市苏州过去半个月的大抢地,及4月房价涨幅全国第一,让这座城市的楼市调控政策受到了挑战。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