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顾此失彼”的《雨过山村》

安庆晚报 2019-04-30 10:00 大字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雨过山村》,是中唐诗人王建(768-835)的诗作。全诗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意境清新婉约,包含浓郁生活气息;运用技法老道,突出主题豹尾之响,是一首田园诗佳作。

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不惑之年,“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有“王司马”之称。其诗题材广泛,多为七言歌行,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古从军》《渡辽水》等,部分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写有大量乐府,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又以“宫词”知名,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10卷,《崇文总目》2卷。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及《宫词》1卷。

《雨过山村》中,“妇姑”,是嫂嫂与小姑的合称;“浴蚕”,典出《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记述“蚕为龙精,月值大火则浴其种”,意谓古时每年二月蚕农都会将蚕种浸在盐水中进行选优。此诗,其优有三:一是接地气。从首联到尾联,甚至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像“鸡鸣”“竹溪”“村路”“板桥”“浴蚕”“中庭”“栀子花”,都不像是诗人“锤炼”得出的,仿佛从村居的房前屋后随手拾到的一样,但正是这些平常的物象在诗人情感的沟联下,溢满了山村的生活风味、乡野的人间烟火,如临、入境。二是通人情。有对农户的悯情:“一两家”;有对山村的深情:“竹溪”“村路”“板桥斜”;有对亲人的柔情:“妇姑相唤”;有对农事的实情:“浴蚕去”;有对意趣的闲情:“闲看中庭栀子花”,众“情”笼罩在“雨里”,别具一格、独有风情。三是观内心。“鸡鸣”与“一两家”呈现出对山村空间之小、幽静之态的认知,“村路”与“板桥斜”表达出对村野小景、自然淡雅的喜爱,“妇姑”与“浴蚕去”、无闲观看“栀子花”表达出来对百姓劳苦的同情,而这一切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呢?

通常认为,诗人王建生活贫困,了解人民疾苦,通过《雨过山村》来描绘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看到诗的前三句,的确写活了山村生活的清静与农事活动的繁忙。到了最后一句,结合诗人“压题”的惯性技法,结合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文学指向,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冒雨浴蚕,足见农家无闲日,而诗人存心不在正面却从背面、侧面落笔:“闲看中庭栀子花。”“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唐·杜甫《栀子》),须知栀子又名“同心花”,是情的代表,是爱的象征,即便如此美好的生活,农家因生活忙碌而无暇顾及。如此含蓄不发的收结,自然获得了前人“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的评价。

因此,《雨过山村》传递的人性之光,即:俗话讲,扶起篱笆倒了墙、按下葫芦浮起瓢,现实中,因种种局限,顾了这个、丢了那个的现象或事件比比皆是,但全局意识、整体思维、通盘考虑依然是完美的追求。顾此失彼,是缺憾,是教训,需要正视和改进。

新闻推荐

德润社区 党员活动日增进交流

通讯员龚芹晚报讯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4月25日,德润社区党委在社区会议室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社区近30名党员参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