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急诊分“急”,急人之所急

安徽日报 2019-04-30 09:42 大字

据新华社报道,为使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优先救治,自5月1日起,北京市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市属三级医院将统一实施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即在这些医院急诊就诊的患者将按病情濒危、危重、急症、非急症顺序分级就诊。

若把医院比作战场,那急诊科就是战场中最激烈的前线,那里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毫不夸张地说,急诊不仅是在治病,更是在救命。按照国家规定,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国内不少医院也早已开始实行急诊分级制度。但现实中,本应优先服务危重病人的“救命通道”却经常不畅通,急诊科里涌入不少非急诊患者,比如感冒发烧的孩子,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老人等,不仅打乱了正常的就诊秩序,增加了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更占用了宝贵的医疗资源,耽误的每一分每一秒很可能就是一条生命。另一方面,病人过载,也让急诊室成了医患关系最尖锐的地方,因急诊引发的医疗纠纷不在少数。

为何“急诊不急,让人着急”?既有客观原因——医疗资源紧张,普通门诊挂号难、排队就诊等待时间长,导致很多患者一股脑儿都往急症科挤,尤其是一部分白天没有时间看门诊的上班族,把急诊科当作“夜间门诊室”;大多数医院也并未对急诊设置准入门槛,似乎来者不拒,患者多掏一些钱就可挂上急诊号。也有主观原因——患者缺少相关医疗知识,分不清急诊和非急诊,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最“紧急”的病人,不知道该看哪个科时纷纷选择挂急诊,“急诊变慢诊”现象就在所难免。

让急诊患者不再按“先来后到”原则就诊,有利于甄别危重患者与普通患者,畅通“救命通道”。但落实急诊分级势必需要患者的配合,打消患者的顾虑至关重要。患者不了解、不明白急诊分级制度,医院就该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让患者了解分级的意义,学会换位思考,主动配合医院的分流措施。这也对一线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沟通交流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医护人员有耐心、勤解释、多关心,才能让“先来居后”的候诊者理解和支持。如果患者担心分级之后被误诊、慢诊,延误病情,就必须通过完善制度保证分级的科学公正。是否有专业细化的分级标准,确保每一个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是否在分级之后,还有相关巡视检查机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分级,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显然,急诊分级不仅仅是医疗领域的专业议题,更与整个社会的知识普及、规则意识紧密相关。

进一步说,医疗改革不能止步于急诊分级,如果医疗资源短缺、看病难等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急诊就难以回归本位。三甲医院应与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等合作,全面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共享医疗问诊信息,将普通门诊也进行甄别分流,让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患者能够在社区医院、基层医院就诊,减轻大医院的门诊负担。政府应加大对医疗领域的投入,增设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院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增加,提升医疗效率,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分配合理化、科学化,从源头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急诊姓“急”,必须“急病人之所急”。虽然分级就诊刚刚开了个头,但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急诊既分“急”、也分级,打破“先来后到”,真正实现“急人所急”。

新闻推荐

京籍无房户租住西城 子女可全区派位 北京多区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升学政策,石景山新购二手房家庭将实施多校划片入学

昨日,北京市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朝阳区等多区相继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升学政策。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多区都对寄宿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