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园会园区会后将成市民休闲地 世园局常务副局长周剑平接受专访时指出,八达岭、世园会园区及张家口将构建一条黄金旅游带
北京世园会将紧紧围绕把北京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积极营造“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大花园。
2019北京世园会昨日隆重开幕。这场为期162天、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展示的盛会,其规模之大、参展方数量之多,将刷新世园会历史纪录。
昨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世园局常务副局长周剑平,谈本届世园会的规划建设、理念、意义、会后场地利用等问题。
据了解,世园会将极大推动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会后,园区将变身生态教育基地,成为居民的休闲区。
针对为何2019北京世园会的主题定为“绿色生活美丽家园”,周剑平指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以及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追求方向;生活中的园艺,诠释园艺和植物对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贡献。
世园会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
新京报:举办北京世园会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周剑平: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又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夕,举办北京世园会,有利于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为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的重要窗口,北京世园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以“绿色发展”“生活中的园艺”“融和绽放”“教育与未来”和“心灵家园”为副主题,促进人们关注园艺业发展与人类生命健康,推动人们关注园艺的创新与发展,直面人类共同的问题,共创美好的未来。通过组织者与参展者的共同努力,北京世园会将使人们体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是美丽家园的物质基础,从而激发人们转变生活态度,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新京报:为什么北京世园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
周剑平: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绿色生态环境,没有绿色生态就没有人类。作为人类与大自然沟通的语言,园艺已成为演绎绿色生活和高质量生活紧密联系的方式,在带给人类丰盛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给人类愉悦的精神享受。园艺是植物的艺术,是绿色的文化,也是生命的延展与升华。
北京世园会包括绿色发展、生活中的园艺、融和绽放、教育与未来等副主题。绿色发展,诠释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理念的不断升华,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以及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追求方向。
生活中的园艺,诠释园艺和植物对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贡献。融和绽放,诠释以园艺为纽带和平台,建立起跨越文化的桥梁,让全世界共同参与到建设美丽家园的行动中来。教育与未来,诠释北京世园会具有培养大众提高对园艺的认识、对自然的尊重、对植物的热爱的教育职能。
园区还将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新京报:2019北京世园会于4月29日正式开园。北京世园会有什么办会目标吗?
周剑平:2019北京世园会的办会目标是“世界园艺新境界生态文明新典范”。通过世园会展现时代特色、中国风格、北京品牌,打造文化盛宴。
北京世园会将充分汇集世界各国最新的园艺创新资源,充分展示人类科技文化创新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绿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新趋势,反映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绿色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新常态。
北京世园会将努力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化到世园会的总体规划、园区建设、园艺展示、活动策划、综合服务等各个环节,积极传播和发展中国园艺文化,让世界感知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推动我国由世界园艺生产大国向世界园艺产业强国迈进,为世界园艺事业发展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北京世园会将紧紧围绕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积极营造“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大花园,举办一届集园艺、科技、文化、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与八达岭长城交相辉映的园艺盛会。
北京世园会将汇聚不少于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官方参展者,不少于100个国内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内外专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非官方参展者,吸引不少于1600万人次的参观者。深化相互交流,促进共赢发展,让绿色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让园艺成为创意的新载体,打造“世界园艺新境界,生态文明新典范”的文化盛宴。
新京报:世园会结束后,它会给中国、给北京留下什么?
周剑平:世园会在北京延庆举办意义很重大。世园会园区在会后将成为市民的休闲地,并将让八达岭、世园会园区以及河北张家口构建出一条成熟的、内容丰富的黄金旅游带。此外,园区还有一些配套服务设施,可以为在延庆的游客提供相关服务保障。
园区还可以成为一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为未来在生态展示方面的一个发展方向,给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可以感受自然力量的、感受中国两千多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的场所。
园区规划一条山水轴、一条园艺轴
新京报:北京世园会如何从园区规划上展现中国特色?
周剑平:我理解的中国特色一方面是造园手法。中国的造园手法从挖湖、堆山、点景,都是比较细腻的。同时,园区的规划上,一条山水轴,一条园艺轴,将园艺放在山水中,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景观思路。
此外,园区内的景点和建筑也肯定会有浓重的中国特色的印记。在个别景点的处理上,比如天田山,也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特色。
新京报:北京世园会建设这样的“园中之园”会有什么特别考虑?
周剑平:由于园区本身的自然状态很好,我们这次建园最大的特色就是保护现在的自然肌理。有的世园会选址在一些垃圾场、矿山,这样以提高其办会的“生态修复”程度。但我们这次办会,从选址到规划,“师法自然”成为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在做方案时,我们提出尽量保存现有植被。妫河森林公园不会有大的改动,主要是生态提升,而村庄里的大杨树基本都要保留。
新京报:尊重自然之外,有没有考虑游客游园的便利?
周剑平:尊重自然,不改变现状生态,其实跟方便游客并不矛盾。这一次,我们在2号门设置了林阴安检等候区。以往的等候都是在广场上,比较晒。我们园区的2号门外等候区现状是一片密林,将原有的密林进行提升改造后,游客等候入园的时候就可以在树下。
防晒其实并不简单,不只是一个伞能解决的,遮阴要够长才有效果,还要改变附近微环境。所以我们利用原有林阴密林,就非常好。
新京报记者吴为
新闻推荐
星报讯由黄景瑜、吴刚等主演的真实大案国情剧《破冰行动》日前曝光首张“红与黑”版群像海报,并正式宣布5月7日播出。《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