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汪辉祖舍弃律令而引入礼制,以仲、言两姓祖先都推崇礼让的精神来说服感化双方当事人。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家族人,瞬间握手言和,互相谦让,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汪辉祖巧解

大众日报 2019-04-27 10:00 大字

□本报记者鲍青

汪辉祖是清代绍兴师爷的代表,尤其擅长处理刑名案件。他就职胡文伯幕府中,很快就从书启师爷涉足刑名领域,并迅速展露出极佳的刑名天赋。乾隆二十三年,汪辉祖协助胡文伯妥善解决了一起积存许久的案件。他处理案件的方法策略、撰写的司法文书,成为古代案件判决的经典范例。

按照汪辉祖《病榻梦痕录》记载,这是一起性质不算恶劣但影响非常大的民事纠纷案件。在常熟虞山中,有两位古代贤者虞仲、言子的陵墓。其中虞仲陵墓在上,而言子之墓在下。因此,虞仲的后人仲氏族人每次去虞山祭祀扫墓,都要经过言子墓地前的墓道。而言子的后人则认为仲氏每每越界,惊扰了陵墓的清净,因而禁止仲氏族人穿越墓道,要求他们从周围的榛莽中开辟出一条新路来。仲氏族人不理会言氏的意见,因而发生了严重的纠纷。两家协商不成,又各自在官府中有一定势力,所以官司从县里打到府里,又从府里打到按察使处,再诉讼到江苏巡抚衙门。因为案件离奇难解,积压了十余年都没有结案。

眼见无法平息两家的积怨,江苏巡抚就专门命令胡文伯妥善处理此事。胡文伯经过初步调查,发现两家都是各执己见,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仲氏家族认为言子的墓地位于虞仲墓地的禁地内,自己从言子墓道旁通过合乎情理。而言氏则依据本族谱牒记载,认为早在汉朝时期,两块墓地就划清界线,不存在自己越界的问题。言氏认为自己要虞氏重新选择通往墓地的通道,而虞氏并不同意,所以产生了纠纷。

胡文伯也拿不出完美的处理办法,就请汪辉祖拿意见。汪辉祖认为:虞氏“墓前禁地之说起于后世,仲(氏)说不足为凭”;同时言氏“据谱墓道起于汉时亦荒远无稽”。既然无法从证据事实上判断两家之说的正误,所以汪辉祖决定从道义上对两家进行调解。

根据历史记载,虞仲是商朝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次子。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少子叫季历。古公亶父觉得少子季历最为贤明,同时季历的儿子也特别聪慧。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亶父想立季历为首领,便一起逃到南方安居,以此来避让季历。太伯和虞仲在太湖流域创建了吴国。而虞仲死后安葬的地方,就被称为虞山。言子名偃,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七十二贤人之一,被誉为“南方夫子”。他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

汪辉祖抓住两位古代贤者的品性,对两家族人进行了动之以情的劝说调解。

汪辉祖认为,按照历史年代计算,虞仲在先而言子在后。虽然两人生活时代相距数百年,却都是品质高尚的贤者。汪辉祖认为“虞以让国而逃,必不爱此区区之地”,而“言为道南文学,礼让为先,必不忍与先贤争路”。由此,汪辉祖判定两家后人因道路问题互相争执,“皆非祖宗本意。若舍正途而另辟荆榛,不惟不便,亦属非礼”。汪辉祖认为应该让仲氏每年展祭时,都从言氏墓道经过。但仲氏必须妥善保护墓道,“墓道之外,不得樵采,庶奠幽魄而杜嚣风”。

汪辉祖舍弃律令而引入礼制,以两姓祖先都推崇礼让的精神来说服感化双方当事人。仲、言两族看完汪辉祖所写的调解书后,都无话可说。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家族人,瞬间握手言和,互相谦让,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新闻推荐

深圳机场码头至珠海“水上巴士”开通

据新华社深圳4月26日电(记者毛思倩)深圳机场码头往返珠海九洲港的“水上巴士”26日正式开通。该航线的开通有助于深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