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美育教育走向另一种功利 自由谈
■本报评论员 扈宏毅
“只有取消了(特长生)加分,才有可能真正地实施学校的体育和美育,它(美育和体育)不再是个别优异的或者有特长的人去学就行了,而是每个人都必须去学的。”4月15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就“教育功利化倾向影响美育”作出回复。
王司长认为,因为体育和美育只是作为特长加分而不是必修科目,导致了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特长而从来不去接触体育和艺术,这是一种教育的功利化,所以应该将体育和美育由特长加分项目改成人人都学、一定要考的科目,并将考核情况列入学生的成长和升学的评价体系里面。
这不禁让人脑中冒出几个问号,因为没有体育或美育特长而放弃这方面的培养、学习,到底是因为功利教育观念,还是受客观条件所限呢?面对中考和高考,学生们必须背负沉重的课业压力,很多人可能连觉都睡不够,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体育锻炼、培养艺术爱好。另外,如果将体育和美育课列为必学必考课程,那么就由过去的可以不学、自愿学习而改成被迫去学、为了考试而学,况且还包括很多对体育和艺术根本没有兴趣的孩子,这等于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功利化吗?
当然,时下教育部也公布了相关文件表示要进一步减少和规范中高考加分项目,包括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等,但这针对的是损伤教育公平的现象,因为特长生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变成了“伪特长生”或者“特权生”,很多不是特长生的学生,通过家长的特权、走后门获得了加分,严重伤害了教育和考试公平。
为了民族的未来和个人的健康成长,我们当然希望,所有学生都能适时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如果有时间有条件再培养一两种艺术爱好,那就更好了。可若要达到这个目的,注定会非常艰难,正如王司长提到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说我们说加就加,说改就改,说考就考”。
各地的中学早就全面开展了体育课,不过往往是走个形式,常常让位于语数外和自习,体育成绩也不会记入学生档案,如何让学生在学好语数外的同时还有时间和动力进行体育锻炼,并不只是将其纳入评价体系就可以了,而是应该从教育制度和课程的改革上进行调整。
艺术其实是一种感性教育,在这类教育中,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可言,除非我们仅仅满足于停留在对概念和常识的记忆层面上,而这显然无法让学生体会艺术的乐趣。怕就怕孩子为此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逃不过死记硬背赶鸭上架的套路,最后也没有实现理想中的艺术和美学教育。我国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的蔡元培先生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音乐也好、美术也好,我们理想中的美学教育以及下一代应具备的艺术素质,其实就植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让受教育者懂得如何美好地生活、健康地成长,以真善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并最终回归到人格的培养上来。如果仅仅是为了考试,很多美好的东西恐怕就会被扭曲。
如果将体育和美育课列为必学必考课程,那么就由过去的可以不学、自愿学习而改成被迫去学、为了考试而学,况且还包括很多对体育和艺术根本没有兴趣的孩子,这等于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功利化吗?
新闻推荐
据无锡市纪委市监委消息: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行政庭庭长谢唯诚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