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郑国锠:中国“细胞生物学之父”

兰州日报 2019-04-16 03:26 大字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耿睿

“人生度若飞,所贵志无违。博士留洋得,专家报国归。痴心唯绛帐,笃学尽明矶。淡泊名偏振,山高云自依。”这首五律是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宋寿海1994年在郑国锠院士八十华诞暨从教五十周年时献的贺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勾勒出郑国锠院士一生的道路与情怀。的确,作为我国细胞生物学界的泰斗人物,郑国锠院士成长于江南水乡,学成于美国名校,扎根于祖国西北,奉献于教坛科界,以对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和对科教事业的执著追求,走过历史的沧桑剧变,在显微镜下写就了绚烂瑰丽的人生华章。

郑国锠1914年生于江苏常熟县。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尚在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郑国锠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都很高兴,从这时起,他的归国之心与日俱增。1951年2月,他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时,南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和兰州大学都邀请郑国锠夫妻俩任教。郑国锠和妻子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去位于西北边陲的兰州大学。他们认为,既然选择回来,就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的兰州,荒凉、寒冷,天空一片灰蒙;山秃、树少,道路坑洼不平;城里没有汽车,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当地人称兰州“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但郑国锠并不在意。1951年4月中旬,郑国锠和夫人带着小女儿辗转西行,好不容易到达兰州,然后坐着马车摇摇晃晃进了兰州大学……

现已退休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新宇教授,是郑国锠82年招收的5名研究生之一。谈起自己的导师,他说,郑教授的人格魅力最令他敬佩。在他看来,郑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优良品格影响了他的一生。“郑教授在美国读取博士后,完全可以留在国外,可他毅然回到了祖国。回国后原本可以留在北京的他,不仅没有选择留下,相反却带着夫人和孩子来到了当时还很荒凉、落后的大西北,并且在这里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改革开放后,很多人都奔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而去,郑教授还是不为所动。你去他家里看到的那些家具,都还是先生几十年前从老宿舍搬过来的旧家具。先生一生不吸烟、不喝酒,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学研究等工作中。这种简朴作风实在太珍贵、太难得了。”

兰州大学在细胞生物学领域里的地位是与郑国锠本人在此方面的领先研究分不开的。郑国锠首次提出了细胞生物学的概念,在兰大首创了中国的细胞生物学专业。他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细胞生物学》全国高校统编教材,连续印刷10万余册。他还开办培训班,培训北大等全国众多高校的细胞生物学教师。他主编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材》,成为生物专业的“经典”实验教材。郑国锠长期所从事的领域正是植物细胞融合和细胞工程。在早期他发表的有关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论文提出的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形成四个单倍体,是国际细胞学公认为体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减数机理之一。同时他是国际上对细胞融合研究最有成效的科学家之一。

在六十余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郑国锠教授始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郑国锠看来,要做学问必须首先要学做人。他认为,做人和做学问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他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他常给学生讲三句话:为学先为人;业精于勤,勤能补拙;行成于思,思可创新。他教导学生不管走到那里,最终都要回到祖国。他总是关注着自己在海外的学生的情况,一有机会就动员他们尽快回到祖国、报效国家。

原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贾鹏飞是郑国锠全程亲自指导的最后一位博士生,也是郑国锠的科研秘书。贾鹏飞说,郑国锠90多岁时依然坚持每天去办公室工作,对待学生的错误格外严厉却从不因之产生成见,生活上极其简朴却把大量的钱用于工作和购买文献,每年向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捐出数额不菲的捐款,郑国锠的学人风范让贾鹏飞这样的后学深受感动。

新闻推荐

1978年,国家制定政策允许特殊作业从业人员提前退休。但时隔41年,工种类别和用工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旧兴替但目录却未能及时更新 【焦点关注】特殊工种目录遭遇

“我从事空调清洗这一行10年了,高温、高空作业很辛苦,再过三五年可能就干不动了。”37岁的空调清洗工申雪峰说。如果按法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