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兰大人】郑国锠:中国细胞生物学奠基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在兰州大学逸夫生物楼一楼大厅一角,一尊铜像安静地立在那里,注视着来来往往的学子。
这位手持书卷的老人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细胞生物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郑国锠,他是兰大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心中永远的“郑先生”。
胸怀祖国 扎根甘肃
郑国锠1943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答辩完毕后,郑国锠迫不及待踏上了归国的行程。当时,南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和兰州大学都邀请他与妻子去任教。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来兰大。
郑国锠说:“如果只是为了优越的条件,完全可以留在美国。既然选择回来,就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1年4月中旬,郑国锠与妻子、女儿一起乘火车来到条件艰苦的兰州。
当时,兰大动物学系和植物学系尚未合并,郑国锠担任植物学系主任。全系只有一台不能切片的切片机,一个不保温的保温箱,几架性能很差的显微镜。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郑国锠夫妇开始了工作。
1951年11月,兰大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合并为生物学系。1953年,郑国锠担任生物学系主任。
生活简朴 治学严谨
兰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崇英在郑国锠门下学习,后来留校与老师共事,相处40多年。
在的她印象里,那个春夏季总穿一件米色夹克,走起路来噔噔作响的郑先生,总是人未到,走路声先到。
“郑先生生活十分简朴,一件衣服能穿十几年,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了。”在王崇英的印象中,各个实验室始终按照先生的要求收拾得干净整洁。每天早上7时50分左右,郑先生都会准时来到实验室,摸摸实验台是否干净,检查仪器是否准备到位。
上世纪70年代,学校科研经费有限,郑国锠要求把每一分科研经费都用于学术研究。(转3版)
新闻推荐
“去年,黄山市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迎来了突破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为宣传部门,我们要组织协调好宣口各单位,眼睛向外寻找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