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个人隐私泄露”岂能成常态? 话题榜

济宁晚报 2019-04-12 10:19 大字

■本报评论员 陈曦

现如今,许多求职者已经习惯于在各种招聘网站上注册信息、投放简历,期待自己这匹“千里马”能被“伯乐”相中,有一个好的前程。可是,一些让许多人报之以信任的招聘网站,却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上惊现短板,在人员培训和管理上尚存不足,导致员工只要“有歪心”就能轻轻松松获取上万条甚至数十万条求职者信息,继而倒卖牟利。

据媒体报道,某58同城前员工孙某曾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获取求职者简历并存储于个人电脑中,所获公民隐私信息数量超过了64万条。孙某通过销售、赠送等方式非法获利2万余元。日前,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对该起案件作出判决,认定孙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

众所周知,求职简历几乎涵盖了一个人一系列重要的隐私数据,包括姓名、性别、学历、手机号码、身份证号、工作经历等辨识度极高的信息,招聘单位拿到简历,就可以对求职者有最直观的了解,甚至可以就此进行多维度的“画像”。可若是简历落到了不相干的“外人”的手中,就等于求职者的隐私信息被暴露得真真切切,而若是“外人”再将这些信息出卖给商业机构或是别有用心者,那么求职者就等着被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淹没”吧,甚至莫名其妙会“被贷款”或“被注册公司”,想要找回清净或清白可就难了。

在有的招聘网站内部,一个底层员工都有权限接触并复制大量求职者的简历,那么谁能保证他们不会看在“钱”的份上做些违法的事儿呢?保障求职者的信息安全,绝不能仅仅指望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网站应该建立起更严格的隐私保护制度,将风控管理做到极致。比如,对求职者的简历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对不同等级的员工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若短期内频繁出现查看、复制简历的操作,风控系统应及时发出警告并上报处理。

孙某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刑,固然值得拍手称快;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的是,还有不少“孙某”仍在逍遥法外。可以说,大数据买卖早已成为了利润庞大的灰黑产业,而数据的来源也不仅仅是招聘网站,还有酒店、医院甚至是学校的内部系统,归根到底,要么是由“内鬼”作乱,暗中倒卖数据;要么就是受黑客攻击,数据被窃取一空。除非在数据的复制和倒卖过程中露出明显的马脚或是出了大纰漏,涉事人员几乎很难被警察盯上,收益远大于风险。而被盗取了隐私信息者不得不忍受各类“花样”骚扰,却很难猜出是被哪个网站或是系统泄露了隐私,即便去报警,受理的概率也微乎其微,即便受理了,能不能破案也还是个未知数。

公民信息被泄露、遭扩散,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潜在危害之大恐怕难以估量,而要防止类似事件的一再发生,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要加强隐私保护意识,在网络上注册账号、绑定信息时要进行理性评估,慎重再慎重;而握有大量公民信息的单位也得做好数据安保工作,别拿用户隐私不当回事儿。对倒卖个人信息的不法分子,对忽视隐私保护的单位,有关部门应当考虑进一步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增加监管的频率和力度,以此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公民信息被泄露、遭扩散,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潜在危害之大恐怕难以估量,而要防止类似事件的一再发生,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新闻推荐

信任的力量

□肖芹孩子于2010年出生以后,就没受过什么罪,从小都是一家人宠着。他不太知道节俭,也不太懂得担当,他一直认为这是一种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