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清明谈“柳”:留住春天,也留住生命

农村大众报 2019-04-10 15:07 大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同为中华传统节日的节气。经过漫长的历史衍变,清明与寒食、上巳诸节交融为一体,成为春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融汇了寒食、上巳诸节的清明节,除了慎终追远,祭奠故人的意义之外,还有踏青、远足、万物更始、催护新生的丰富含义。在这个生机勃发的季节里,带着怀念故人的情感,惟有青青杨柳最能够贴切人们的心境。

清明,是柳树的王朝!“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柳树之名,来源于“留”。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更利于生长。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即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这就是柳树的得名的所在。“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可以多次利用的一类树木。

清明时节,插一株柳树,既有对生命不息的期待,也饱含着对逝去亲人永留心中的情感。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吐出新绿。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入土即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正如俗语所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古人重离别,因交通不便、路途多险,每一次出行其实都意味着生离死别。春天折柳赠别,既蕴含着友谊长青的祝愿,同时也喻义着亲人离别去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可随遇而安,顽强生活。西藏的柳树被称作“公主柳”,因文成公主在大昭寺修建时,于寺前亲自栽种从中原带来的柳枝而得名。现如今公主柳在西藏已然广泛种植,只是她的柳枝的长势是向上而非下垂的,虬曲盘结、苍劲有致,是柳树为适应严寒地带环境而顽强繁衍的真实写照。

插柳可以辟邪。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的。这也是古代先民,以这种简便通俗的方法提醒人们:随着大地回暖,万物复苏,各种病菌开始繁殖,各种疫病会卷土重来,要注意个人卫生;僵硬了一个冬天的身体,在外出活动时要注意避免受伤等等。在医疗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插柳辟邪,表示出对健康的追求和期待。

插柳戴柳在一些地方还有纪年华之义,正所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宋吴自牧《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后世因此便有戴柳以“纪年华”的风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活泼可爱的女孩子、欲语还羞的妇女们,以青青杨柳作为头饰,传达出对她们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长亭祖饯卜良辰,杨柳依依送故人。万里鹏程君奋翮,一声骊唱我伤神。”清明的离别,总是让人倍感伤神……好在可以赠柳、插柳,寄托对友谊、亲情的深深不舍和怀念,祈求对春天、对青春、对生命的留恋,祝愿杨柳依依、春光常在、两情长久……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卷!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若干年后,郁郁葱葱的满眼绿意向自己、也向每个人弥漫而来的时候,那就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青春,也留住了生命。

(文/任真来源:光明网)

新闻推荐

农业农村部及国际组织有关负责人谈非洲猪瘟防控 非洲猪瘟势头趋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自去年8月我国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确诊疫情后,目前非洲猪瘟发展情况如何?防控有哪些难点?今后将重点采取哪些措施?9日在北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