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模式多元,医养融合成最大期盼

牡丹晚报 2019-04-05 08:49 大字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十二五”规划以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那么,在这几种不同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有怎样的收获、困惑和期待?

居家养老助医助餐需求最大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居家养老一直是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此前发布的《2018年北京市养老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居家养老是被访老人首选养老方式,其中,选择“自我照顾或家人照顾”的比重为65.1%,选择“家人和社区照顾相结合”的占比18.8%,选择“机构养老”的占比14%。

而另一项在北京海淀区进行的调查则显示,“助餐服务”“紧急救援服务”和“上门服务”在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过程中需求最大。在上门服务中,老人们需求最多的项目为“医疗”和“家政”。

而在现实中,因为助餐、助医服务常常难以得到满足,并且“空巢”已成为大多数老人的常态,使得不少老人选择了互助式的居家养老。湖南浏阳市62岁的贺庆尧在2015年成立程锦致恒义工协会后,就开始倡导互助养老。该协会的宗旨是无偿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生活照料,协会的主要工作是把赋闲在家、身体还好的“小老人”组织起来,照顾那些年龄更大、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老人”。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社会学博士王伟进分析,目前互助养老模式形式多样,在农村主要是以河北肥乡县打造的互助幸福院为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些翻版,在城市主要有结对组圈式、据点活动式和时间银行式三种。“老年人互助,既解决了老人无人照顾之忧,又让老人找到了存在感和归属感,使得社会中增添了很多‘有效养老床位’。”

不过,王伟进表示,互助式养老在管理、服务、监督机制上缺乏规范性,导致其运行质量不高、规范性不够,主要表现为:服务内容与项目不全面,尤其在医疗护理与其他养老服务提供上严重不足;即便在互助养老机构中,专业老年社会工作也存在缺位,缺乏对入住老人适应集体生活的专业指导等。

社区养老医护资源仍显薄弱

尽管自主或互助性质的居家养老仍是我国养老的主流,但近年来,随着社区养老工作的推进,已有越来越多的养老服务嵌入到社区内,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为解决社区老年人的吃饭、照护需求,辽宁沈阳市和平区引进了惠万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自从中心投入运营后,今年67岁的陈静就成了这里的常客。虽然离家不远就有一家大型超市,但是她更喜欢在这里采买东西,主要是因为买米面粮油可以送货上门。除了送货上门,该中心还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等服务。“中午也可以来这里吃饭,干净又便宜,省得自己做了。”

据沈阳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惠万民”已在沈阳全市20多个社区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两年多来直接服务社区老年人近3万人次。截至2018年年底,沈阳市投入运营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达到6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300个。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社区养老机构已经不少。如江西的小微社区养老院、北京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新疆乌鲁木齐推出的智能养老社区……它们都为老年人提供了大量便利,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安享晚年。

不过,尽管社区养老目前发展很快,但仍面临入驻社区难、服务项目单一、财政补贴支持有限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对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模式来说,医养融合也逐渐成为老年人主要诉求,但专业的医疗、照护资源目前依旧十分薄弱。“要让懂医学、懂老年心理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江苏南通如皋市如城镇长巷社区党总支书记许燕说。

“还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江苏省民政厅福善处副处长孙才洋认为,应提高护理员、助老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否则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性难以得到提高。他建议政府通过特殊岗位津贴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收入;通过最美护理员、助理员评比,宣传先进事迹等方式,增进社会对他们的了解和尊重。

陈 坤

新闻推荐

王德泰:威震“东满”的虎威将军

新华社沈阳电(记者黄璐王莹)从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北部的羊脸山脚,拾级而上登至山腰,一座高10米、身形伟岸的王德泰将军雕像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