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围绕是否捐献,父女进行了3年的“斗争”。老人说 【公民人物】“捐出遗体,是感恩国家的一种方式”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3-23 05:48 大字

“父亲要捐献遗体的想法,在9年前就产生了。”3月3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77岁的退休职工梁启镜因病逝世。按照老人生前遗愿,梁启镜的女儿将他的遗体捐献给了海南医学院作为医学研究和教学所用。

2010年,梁启镜通过报纸了解到,海南医学院缺乏人体标本资源用于学生教学,于是他决定在死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刚开始,这一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老人都希望入土为安,偏偏他不一样。”女儿梁女士一直不同意父亲去海南省红十字会咨询遗体捐献登记,为此父女俩还进行了3年的“斗争”。最终,拗不过的梁女士只能默认了父亲的选择。

梁女士回忆,父亲多次对她说,他的一切都是国家给的,死后要做一件对国家有意义的事,“让谁都不要拦他。”

后来,梁启镜老人在海南省红十字会办理了一张“遗体组织器官捐献登记卡”,他将这张小卡片和身份证一起放在衣兜里随身携带,万一发生意外,旁人能根据卡片拨打遗体捐献电话。

今年2月10日,梁启镜因肺炎住院治疗,后因病情加重进入重症病房。“每次探望父亲,他都要交代捐献遗体的事。”梁女士说,由于担心自己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父亲住院期间还多次跟医生提起自愿捐献遗体的事。

3月3日19时30分,因医治无效,梁启镜去世。

忍着悲痛,梁女士给遗体捐献相关工作人员打了电话,并为父亲最后洗了一次澡。在海南医学院解剖实验室老师的帮助下,梁女士给父亲换上衣服,随后老人的遗体被运至海南医学院。

遗体捐献对医学教学和科研意义重大,医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源于对真人遗体的研究,如肺移植、断肢再植等技术。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南省遗体捐献还相对较少,对于医学教学来说更是稀缺资源。据海南省红十字会统计,2012年至今,海南省动员遗体捐献志愿登记530名,实现遗体捐献59例;动员器官捐献志愿登记1275名,实现大器官捐献90例。

梁启镜祖籍海南省琼海市,出生于马来西亚,13岁时随父母回到海南,是一名归国华侨,同时也是一名老党员。在老人看来,捐出遗体,是感恩国家的一种方式。“死亡不是结束,而是生命的延续。”梁女士最终理解了父亲的选择。

新闻推荐

青海 启动“公安专递”送达法律文书

本报讯(记者邢生祥通讯员李勇)近日,西宁市公安局城北分局联合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签约通过“公安专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