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何尝不是生活的大师?
□本报评论员 熊苗
沈巍这个名字说出来,大家不一定知道,但一提“流浪大师”,怕是只要是爱把玩手机的,没几个人不知道。
近日,这位上海流浪汉在几个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因其谈吐不凡和涉猎广,被网友贴上了“国学大师”“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等标签。自从走红后,他身边来了无数围观者。据报道,沈先生系上海人,已流浪26年,曾是上海某区审计局公务员,1993年起因病休假至今。
能“出口成章”的却是一个“捡破烂的”,流量实在太喜欢这种反差感了。一大群打扮得娇艳欲滴的网红围着他45°角一阵猛拍,也就毫不为奇了。沈巍走红后,晚上睡觉也没法睡了。近百名主播微商聚集到他的“住处”,他只能无奈地说,“为了钱把我当猴子耍给你们看”“我站在这里你们愿意怎么拍赚钱就怎么拍吧”“这种尊重都没有的话这还叫尊重吗”“天黑了别人要睡觉”……
看似是聚光灯闪烁下的“网红”,实则是被人消费又毫无招架还手之力的底层人物。
论才华,他确实不算上乘。被称为“大师”,也是源于我们很多人国学学得太少,或者是书读得太少的缘故罢了。但他不是“国学大师”,却不妨碍我们从他身上看到“大师”淡泊的影子。
沈巍爱读《了凡四训》,他在视频里说,了凡就是“了却此生平凡,把这辈子平庸的东西了却了,就是了凡”。
或许结合他的经历,才能读出他话里的意思。
据沈巍自述,他自幼受父亲苛责,倍感压抑。喜欢画画、文史,却被父亲深恶痛绝。最终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审计专业。
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最终选择用流浪来对抗以数字为生的“命运”,我们当然不提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错的。如果非要从沈巍的走红里领悟些什么,若沈巍自述属实,那看到的应该是父母对孩子人生的过度干预和压抑导致的悲剧。
他说,他从来没有以捡垃圾为苦难,别人给他钱买吃的,他也会觉得好笑。在他看来,现在每天捡垃圾、进行垃圾分类、读书,只是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在“我们”的观念里,他却永远是个异类。
无疑,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都不需要我们的可怜。尽管流浪并不是一种必要,但如果这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也并没有伤害到其他人,旁人又有什么理由说“不”呢?
他说,没想到会走红,但这不能改变他的命运;一辈子没想过成名,人要实至名归,做到了自然就出名了。比起这些拼命消费他的“围观者”,他对“网红”身份的淡定,对自我清醒的认知,又何尝不是生活的大师?
即便他与社会接触有障碍,我们要向沈巍学习的地方,那也多了去了。
新闻推荐
①②③3月19日,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在上海世贸展馆开幕。本届文采会展览场地近1万平方米,吸引24...